发布时间:2024-11-23 10:14:12 来源: sp20241123
这届年轻人“文化血脉觉醒”,爱上逛博物馆。
博物馆里,神奇动物一眼千年,吸引着年轻人去一探究竟。它们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印记。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一起打卡博物馆里的神奇动物,探寻“何以中国”的密码。
它们,亲眼见证“最早的中国”
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秉持着与自然共处的生存之道,将现实与想象中的万物生灵深深地刻入文明进程。
5100年前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2023年底至今年初,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玉龙在南京博物院推出的《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中占“C”位,备受年轻人的追捧。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微微凸出,单阴线勾出了“眼线”,嘴巴长长向前凸,飘逸的长鬣如同在风中飞舞,极富动感。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介绍,这件C型龙是史前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
5000年前的玉琮王,是浙江省博物馆的“超级网红”。玉琮王出土于良渚遗址,内圆外方,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一件。玉琮王上雕刻着良渚文化象征的神徽,双目圆睁,神态威猛,仿佛记录了戴着面具的巫师骑着神兽作法通天的瞬间,体现了良渚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林留根说,玉琮王的良渚神徽,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证据。
3500年前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顶流”。它器身用贵金属青铜铸出主体框架,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镶嵌着数百片绿松石,神奇绚烂。它的发掘地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牌饰上,绿幽幽的“眼睛”见证了“最早的中国”。
它们,带你感受先秦的恢宏磅礴
时间的长河一泻千里,连绵不绝。当人们开始追溯历史的源头,激荡的先秦时期映入眼帘,在这个时代中,先祖们创造了让后世流传称道的中华文明。
3200年前的商代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宝藏中的宝藏”,因内壁刻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鸮是古代对猫头鹰类鸟的统称。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她多次领军,征战沙场,战功卓著。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妇好鸮尊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是妇好能征善战的体现,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的物质证明。
3100年前的青铜鸟形器,再现了古蜀人的独特审美,寄托了他们遨游九天的梦想。2023年9月,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鸟形器在网络上一亮相,就引发了网友们的赞叹和猜测:“三星堆先民真的很爱鸟”“天鸡?还是凤凰?”
2300年前的战国错金杜虎符,让人穿越历史,感受战国时期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错金杜虎符是一只霸气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虎符上刻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共9行40字,写明了虎符的用法和调兵范围。使用的时候,虎符必须左右两半严丝合缝地对合在一起才能起效,这也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2200年前的秦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专家介绍:“铜车马是根据秦始皇出巡车队中‘五时副车’的形制,以实用马车的1:2比例制作,真实再现了皇帝御用马车的形制、结构、外形和装饰,让人们遥想皇帝銮驾出巡的盛况。”
它们,重现海纳百川的汉唐气象
汉唐时期,国家安定,文化繁荣,文明融合互鉴,这样海纳百川的气象,在博物馆神奇动物里,也有表达。
2100年前的西汉熊足铜鼎,诉说了舌尖上的中国智慧。
“铜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河北博物院的熊足铜鼎出土于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胜墓。它是2100多年前的“高压锅”,当鼎盖严丝合缝密封在一起,蒸汽被牢牢锁在鼎中,不仅时间短了,烹饪出来的美食更加软烂。
2000年前的错金银铜牛灯,环保,无烟。
南京博物院的错金银铜牛灯让这届年轻人见识了老祖宗们的环保理念。当灯火点燃,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从而被净化,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1500年前的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见证了民族融合。
一步一摇,顾盼生姿。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马头鹿角形金步摇BlingBling的,马头形基座延伸出鹿角枝杈,尾梢缀有桃形金叶,造型华贵逼人,更添心思,少了一分俗气。据考证,这是北朝时期鲜卑的遗物,马头鹿角的造型,把鲜卑人爱美天性和游牧民族的特色完美融合。
1300年前的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气概。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
它们,镌刻宋元明清的中式美学思想
宋元明清时期,中式美学思想被浸透在方方面面。不管是元代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明代的金蝉玉叶,还是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镌刻着先祖们的审美思想。
700年前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东方美学的极致表达。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让观众360°无死角观看,一整个展厅,只展示这一件。
500年前的金蝉玉叶鸣唱跨越时代的美。
金蝉玉叶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是500年前贵族女子发髻上的一件时尚单品。在《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大展上,它也是“网红文物”之一。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嘴巴微张好似在奏鸣,玉叶叶脉分明,细薄呈凹弧状,经鉴定金蝉含金量达到95%,而蝉翼厚度仅为0.2毫米,工艺精致且繁复。
280年前的清代金瓯永固杯,有着四海归一、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它是故宫博物院的瑰宝,乾隆年制,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金银器史上的巅峰之作”,“难得一见的无价之宝”。
悠悠中华,文脉传承不息,何以中国,尽在博物馆中。
出品 现代快报/现代+
监制 郑春平
策划 孙兰兰 常毅
统筹 周晓翔 彭飞 陈渊 胡寒
编导 鲍紫媛
记者 胡玉梅
后期 王晗天
(现代+客户端)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