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4:12:19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运城5月26日电 题:稷山金银细工:千锤百炼的“指尖绝活”
作者 高雨晴 杨佩佩
金、银、铜为料,锻打、镂刻、镶嵌皆精,制作出千般饰物、万种器皿。金银细工,这门千锤百炼的“指尖绝活”,至今已流传数千年。
近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地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近距离感受錾尖下的流光溢彩。
在该中心一间展厅内,一件件金银器物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驻足观赏和购买。他们还不时用手机拍摄,记录这门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
一件件金银器物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驻足观赏和购买。他们还不时用手机拍摄,记录这门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武俊杰 摄“金银作为贵重金属,其加工技艺要求极高。在参观过程中,我目睹了匠人们如何将金银原料经过熔炼、锤打、拉伸、焊接等多道工序,最终制作成精美的金银饰品。”加拿大红枫林传媒集团总编辑姚风明表示,这些饰品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工艺精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用心。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商周,是从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的金属手工技艺。因采用材料具有优异的延展性,加工后的作品可薄至蝉翼、细至毫发。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展厅内展示着一件件金银器。 张宇花 摄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位于稷山县坞堆村,前身为“兴业堂”银楼,致力于金、银、铜器的加工与制作。2014年,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上述中心成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保护中心。王杰忠和妻子马星媛分别为该项技艺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
“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敲敲打打的环境中,大学毕业后就跟爸妈从事这门事业。”34岁的王晨出生于金银器制作世家,受父母影响,自幼便对这项技艺耳濡目染。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制作一件金银细工作品极为耗时,短则一星期,长则需要数月。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王晨埋头俯身,紧握錾刀,目不转睛,刀起锤落,方寸之间,每天要敲击上万次。王晨说,虽过程枯燥,伴随身体疼痛,“但当一件件产品做好后,会有很高的成就感”。
工人们正在制作金银器。 武俊杰 摄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需经过下料、拉伸、焊接、錾刻、鎏金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同样造型、同样做法、同一个人制作的产品,在外形上都有细微差别。
“这项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技术掌握全靠经验。”王晨介绍,比如在熔炼过程中,掌握火候全凭师傅们肉眼观看,凭经验掌握,这种熔炼技术依靠工匠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图为稷山金银器。张宇花 摄在父亲王杰忠的指导下,王晨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越来越娴熟。2023年,他被评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所制作的金银器大多为银壶、茶具等,实用性较强。
与父亲的传统经营模式不同,王晨一直致力于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更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以此宣传金银细工,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千年技艺。”通过网络,一件件精美的手工金银器,从这座晋南小村庄,“飞”向大江南北。
“坚持守正创新,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接受更多新工艺、新技术,让这门技艺能得到更好的传承。”王晨如是说。(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