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7:19:42 来源: sp20241130
夜里串门吵闹 住客不堪其扰
“孩子团”研学游 礼仪课要前置
暑期即将结束,研学团、亲子团等“孩子团”,陆续结束旅行。有市民日前反映,入住酒店时遇到研学团,孩子们在酒店内大声喧闹、冲刺跑,影响休息。记者调查发现,“孩子团”往往有老师或家长陪同,但提醒约束并非时时奏效。相关团体与酒店的合同协议中,也很少涉及“安静条款”。“孩子团”的出门礼仪课,应当补上。
烦恼
孩子开心住客被扰
“不堪其扰!”晚上,关瑞玲刚进房间准备休息,不料酒店楼道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原本宁静的楼道,在多个孩子的吵吵嚷嚷、跑来跑去中,瞬间变得“乌烟瘴气”。那几天,这家位于北四环的酒店中,有多个研学团入住。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酒店大堂、楼道里都不乏孩子活跃的身影,“一般我都能忍,晚上吵闹真受不了。”而当隔壁房间几个小男孩持续闹腾,“快要掀掉房顶”时,她拨打了前台电话投诉。
每年七八月,都是旅行和研学出游的高峰。上个月出差住酒店的焦海,也遇到了类似困扰。他对面的两间客房中,家长带着好几个小孩。夜晚,小孩不时哇哇大叫,还在两个房间来回奔跑蹦跳,关门声也一阵阵很响。“家长甚至也跟着大声嚷,把酒店走廊当客厅了?”郁闷不平的他,打了电话投诉。结果,刚消停一会儿后,又吵了起来,“出差本就挺烦躁。酒店当天满房无法调配,服务员无奈给我拿了耳塞……”
东五环附近的一家酒店,暑期接待过不少亲子团和研学团。“刚开始确实会有客人投诉,反映孩子在楼道跑来跑去太吵,影响休息,希望能管管。”前台工作人员说,客人通常会包容体谅,白天即使有孩子闹腾,一般也不会投诉,“但有客人第二天要早起,晚上10点之后如果还闹腾,就真的很影响休息,会给前台打电话。”
调查
最吵的竟是“亲子团”
这个暑假,导游赵广秋先后带过五六个以孩子为主的旅行团,“有家长跟着的亲子团,也有纯研学团。”他介绍,一般在办入住时,“孩子团”容易乱作一团。导游王丽则说,孩子在酒店集合准备出发和回到酒店的一段时间内,是“扰民”的高发时段。
令赵广秋意外的是,最闹腾的未必是研学团,而多半是亲子团。“原以为有家长跟着能好点,没想到有些家长完全不管。”提起8月带过的一个亲子团,赵广秋直呼头疼。“孩子白天互相认识后,回去还要一起玩。十多个家庭,分布在不同楼层,孩子们上上下下来回在楼道里疯跑,一边跑还一边扯着嗓子大喊大叫。”
对于吵闹的“孩子团”,酒店往往也有苦衷。“工作人员过来劝家长管管,有的家长还冲工作人员发脾气,觉得自己花了钱住酒店,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工作人员实在没办法,也会来请赵广秋帮着提醒。“作为服务人员,他们能管的很有限。如果管不住,其他客人就会有意见,甚至有客人直接要求退房。”
记者以研学机构人员身份咨询多家酒店发现,不论研学团还是亲子团,酒店会与对方签署合作合同协议。但内容主要是安全方面的“免责声明”以及酒店能协助机构的相关工作内容,几乎不会就“孩子团”在酒店的活动规范做约定,并无可行的“安静条款”。
应对
工作前置及时“补课”
面对寒暑假期间一些“孩子团”的吵闹、喧嚣,一些酒店已经在做改变。
东五环附近一家酒店,有了7月初孩子闹腾困扰的经历后,开始尝试主动出击。“只要看了名单,发现旅行团里孩子比较多,就会事先跟导游打招呼,让他们提前交代好,尽量不要在酒店大吵大闹。”有了事先的沟通,之后入住的旅行团确实有所改观,“闹腾的孩子少了,客人投诉也少了。”
另一家会议型酒店,举办培训、会议等活动较多。在接纳“孩子团”之前,往往会依据人数规模、有无家长陪同等特点,张贴注意保持安静等标识,还会提前将“孩子团”尽量安排在同一楼层,以避免打扰多个楼层。
即使这样,由于“孩子团”的规模不一、缺乏硬性约束等因素,老师和家长的角色,依旧被认为至关重要。赵广秋介绍,孩子可塑性很强,也善于模仿,“组织者很重要,如果能提前立好规矩,打个好头,其他孩子就会跟着做。”
“应该让孩子在公共场所展现出游礼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说,出游礼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孩子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尤其当许多孩子在一起时,难度更大。研学团也好、亲子团也罢,孩子动静之间不影响他人正常作息,不持续制造喧闹噪音,是一个规矩边界。
孙宏艳说,出游礼仪素养的体现,可以靠临时约束和长远的生活教育来完成。出游前,家长、老师可以给孩子多加提醒和“补课”,也可以通过设计更科学的出游环节和项目,来适应与满足孩子旺盛的精力和不够持久的注意力。
长远看,真正的好习惯、好礼仪,需融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家长是不是习惯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和接打电话?有没有及时中断不文明行为的能力?”孙宏艳说,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家长在日常做好示范教育,孩子出门在外才能展现出良好风貌和礼仪。
北京晚报记者 李松林 宗媛媛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