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出湖州

发布时间:2024-12-05 14:41:53 来源: sp20241205

  第一次来浙江湖州,我就被悠悠墨香所打动。尽管早已买好返程车票,但得知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就在湖州,我当即决定挤出时间,专程去寻访。

  赵孟頫故居,坐落在所前街月河桥西侧孙衙河头。修缮一新的古老街市巷道里,车来人往。我从大门进入,沿走廊转至展览大厅。参观的游客,个个神态虔诚,在聚精会神地听志愿者讲解。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跟随大家缓缓移步。

  记得幼年时,父亲教我写字、画画、读书,给我讲得最多的是南宋至元初的大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赵孟頫,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工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其画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书画同源”。

  我一边观赏画作,一边仰视宅院庭廊的雕梁画栋。这个占地面积四千五百平方米的古老宅子,是湖州最大的一片宅园结合的仿宋古建筑群。院内曲径通幽,窗含树绿。俯看花园内的奇石、古木、枯藤,低头绕过水池,步入纤细石径,返转到庭院的出口,就有一种穿越古宅沧桑岁月和旧日情境的真实感觉。顷刻,便仿佛闻到从书房、画室散发出来的书墨香味,听到了蕴藏在书画中轻吟的诗韵,还有案台上古琴发出的清音。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赵孟頫不仅精于丹青用笔之道,本人还能亲自制笔。他制笔时往往取千百支试之,其中必有健者数十支,然后将这数十支拆开,选最健之毫并为一支。如此之笔则得心应手,一支笔可用五六年。

  赵孟頫制笔之说召唤了我。午餐后,虽然天气炎热难熬,我执意要去寻访湖笔的前世今生。

  有故事相传,秦大将蒙恬曾于湖州偶拾一撮当地羊毛,随手插笔杆,制成“弗聿笔”。次日,被风吹进石灰水的笔经过浸泡,褪去油脂,竟成了得心应手的妙笔。此后,蒙恬将制笔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湖笔”的美誉也传遍神州大地。“王一品斋笔庄”自然成了我这次首选的参观之所。

  笔庄的女老板阿乔很热情地领我们去二楼湖笔博物馆参观。据说,湖州有一位姓王的老笔工,每逢朝廷大考,他就随考生一起跋涉千里进京叫卖。清乾隆年间,一名考生忘了带笔,正在考场外焦急之际,王笔工及时卖了一支羊毫湖笔给他。谁料这名考生文思泉涌,下笔有神,竟中了头名状元。从此人们都竞相争买王笔工的毛笔。王笔工名声大振,在湖州开了一爿笔庄,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阿乔告诉我,湖笔之所以经久不衰,最大特点就是“湖颖”。所谓“颖”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谓“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颖”要用湖州当地出产的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上百道工序精心制成。而湖笔之所以受文人青睐,关键在于它蕴含“三义四德”的理念。三义,即指精、纯、美,这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四德”即指齐、锐、圆、健,这是书写效果层面的要求。

  阿乔对湖笔的细说,让我这个写了几十年毛笔字的人茅塞顿开,原来湖笔竟有如此精深的制笔奥妙呵!

  我的小孙女,一个正在学颜体书法的初中生,她在一旁听得认真,细细观察湖笔的繁多品种。我看出了她爱笔的心思。在阿乔的指导下,我和孙女精心选购了大中小多支湖笔带回长沙去。

  回程的车子在人群密集的街道上缓缓行驶,我仿佛能闻到从四面飘来的墨香。这缕缕清甜的墨香,如轻风、花雨,柔柔的,润润的,款款流动于街头巷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1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