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8:27:13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广州9月2日电 题:百岁院士的“配角”人生
作者 王华 胡琼珍
教师节将至,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家里很是热闹,从全国各地赶来探望的学生络绎不绝。这位百岁院士不仅引领解剖学踏上与临床紧密融合的新征程,更独具慧眼、洞察先机,令数字人技术焕发生机。
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仍在坚持工作。(资料图) (南方医科大学 供图)作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开拓者、医学生物力学研究的奠基者、数字人体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倡导者,钟世镇60岁成为教授,72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开启“数字人”研究计划,80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看似是“大器晚成”,实则成功绝非偶然。
当年考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后,命运使然,钟世镇最终选择了解剖学,师从中国著名解剖学家叶鹿鸣教授。钟世镇从基本功磨刀子练起,造就了“庖丁解牛”般的动手能力。
在上世纪的动荡岁月,钟世镇一度被关进“牛棚”,即便短暂失去自由,钟世镇还是与同事整理出《解剖学技术》,成为后来新版教材主要引用蓝本。
1978年秋天,已暂停12年的中国解剖学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会上,钟世镇拿出亲手制作的心血管铸型标本,精巧细致,连毛细血管网络都维持着完备的形态,在业内引起轰动。
1979年,钟世镇将建设人体标本陈列室提上日程。如今,当年的标本陈列室已经发展为南方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成为国内最大的生命科学馆之一,跻身“亚洲三大人体馆”之列。钟世镇还创造性地将外科与解剖学结合,开创了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
在钟世镇的办公室,珍藏着他与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合影,照片背后是一段“航天故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钟世镇率团队,在没有任何参照资料的情况下,设计并制造了可调整角度的跌落平台、可应对重复冲击的座椅、跌落释放机构等,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搭建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塔,并尝试融入“数字人”技术开展试验。经过两批次试验,成功找到解决方案,为中国航天员的天际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钟世镇的倡导和实践下,中国的数字人和数字医学技术进展很快,建立了有血管显示优势的大批数字化构件。与此同时,团队还应用影像三维可视重建以及3D打印技术,令使用高精度人体模型成为可能。
百年岁月铸经典,百岁人生映华章。如今的钟世镇居住在一康养中心,房间整洁利落,桌子上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放大镜、一盏台灯和许多专业书籍。钟世镇的房间从不摆放鲜花,绿叶植物成为唯一的点缀。这似乎也成为他对自己人生定位的真实写照,“不做鲜花、甘当绿叶,我只是为外科医师们当‘配角’而已。”(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