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06:59:01 来源: sp202501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恒久有力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清晰认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回望百余年的光辉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坎坷仍不断奋发前行,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就在于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实践表明,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博大精深、系统全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彼此契合和相互成就,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两个结合”筑牢道路根基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实践依据和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并加以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宝贵成果。“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雄辩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文化之光映照复兴梦想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大胆探索,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切实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着眼解决新时代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价值理念、文化支撑和经验借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辉煌。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金卫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