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15:28:07 来源: sp20241225
把握好改造之“微”与民生之“大”,统筹好更新之“微”与治理之“重”,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治理的成果
徜徉广东广州荔湾区永庆坊,抚红砖灰砖老墙,赏西关大屋“三件头”,体验非遗掐丝珐琅,人人皆可在城市肌理中感悟岁月沉淀,感受发展活力。
走进大益茶庭小憩,店长廖海韵边娴熟地泡起普洱,边打开话匣子:“永庆坊历史悠久,是文化和艺术的汇聚地,与品味传统茶、品鉴现代茶饮的体验很契合。”品读城市与品茶有异曲同工之处。实践中,如何实现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老街巷既留住“面子”,又做实“里子”?
保存肌理、守住格局,不能大拆大建,而应在精微上下功夫。大益茶庭所在位置,以前是年久失修的旧房子。为了用好这块地方,相关部门在原址基础上进行重点加固,对损毁部分用玻璃建筑加以改造,融合了红砖墙体和玻璃墙面。墙还是原来的墙,砖也是原来的砖,把“危房”加固的同时,形成了居民乐见、商家可用的融合风格。可见,修葺历史文化街区,既要从宏观规划,保留区域原有肌理、建筑风貌,又要从微观着笔,做好建筑维护、功能配套。如此,方能便利人们找寻凝固的城市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尊重城市现状和历史沿革。秉持适应性设计理念进行微改造,处理好“尽精微”与“致广大”的关系,当是保护、更新、利用的一个重要路径。
把握好改造之“微”与民生之“大”。永庆坊曾面临路石破碎、线缆交织、管网老化等问题,街面破败、居住环境差。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应民生所需。尽量保留老建筑的空间肌理、外部轮廓,对必要处进行修复,是改造之“微”;路面修整,线缆入地,对卫生、排水、照明、消防、通信等设施进行改善,以现代化手段优化人居环境,是民生之“大”。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留住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度增加了,街巷的吸引力也随之提升。城市更新,民生为要。既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又改善人居环境,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以城市微改造增进民生福祉。
统筹好更新之“微”与治理之“重”。改造更新涉及多方主体、多元利益,需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永庆坊的微改造中,广州市、区、社区三级联动,从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并成立涵盖多方的委员会。举办20余场讨论活动,收集100多条问题,听取接受专家建议15份……得益于广泛听民声、汇民意,最大程度集众智、聚民心,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大为减少。如今,这一协商理念已嵌入当地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以城市微更新推动治理创新,确保透明、公平,有利于更好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治理的成果。
在永庆坊漫步,不经意间就能与广彩、广绣、珐琅、榄雕、醒狮等非遗项目相遇。一位游客有感而发:“这不就是高品质生活和高品位文化的结合嘛。”老街区活了,新业态多了,人气更足了,一座城由内而外散发出古今交融的魅力,正在焕发新的青春。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洪兴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