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这副“电子中药”,民乐青年也新潮

发布时间:2024-12-21 16:55:41 来源: sp20241221

  像许多追星族一样,90后李青昱在空余时间规划着线下追星。特别的是,李青昱追的并非流行乐团,而是由中央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们组成的民乐男团女团“青衫渡”“俪人行”。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博士王楚婷,在毕业音乐会上演奏了她耗时许久打造的“二胡+交互电子音乐+AI”音乐作品《未来弦诗》,完成了她与AI虚拟人的协同演奏。

  在社交媒体上,注重养生的年轻人将“五音疗法”推上热榜,越来越多的音乐播放平台也出现以“五音疗法”为名的民乐乐曲合集。民乐与中医药的结合,被网友取名为“电子中药”。

  随着年轻人对国潮的喜爱逐渐加深,在音乐领域,民乐玩出了新花样。

  新潮民乐成“破圈”神器

  “《桃花源》的开头先是古筝徐徐而来——初入桃源,扬琴和笛子烘托——初见桃源,齐奏加强——深入桃源,再渐弱后弱起,开始细细勾勒桃源之美,结尾时感觉一只小船淡出桃源,完美演绎与‘美’邂逅后的疏离感。”李青昱绘声绘色地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安利”民乐团音乐会的演出现场。

  在2021年播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12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穿越至五代,复刻“彩绘散乐浮雕”,一曲《踏歌行》如同古画复生,在网上迅速走红。这就是中央民族乐团推动民族音乐小型化、多样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俪人行”女子室内乐团。随后,中央民族乐团又组建了男子室内乐团“青衫渡”。

  两支年轻的民乐乐团吸纳了一批年轻的“铁粉”,李青昱正是其中一员。“这两支乐团整体风格更外放、活泼,也更注重创新融入现代元素。这些新潮民乐降低了普通听众的欣赏门槛,对乐迷来说也是全新的音乐体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爱上民乐。”“俪人行”队长、中央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陈莎莎说,每每乐团登台演出,“散场后,好多观众在门口等着我们签名,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中央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丁晓逵是“青衫渡”的队长,近年来,他与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演奏家们对民乐演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丁晓逵介绍,在海外巡演时,他们还会“因地制宜”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爵士乐。丁晓逵与中阮大师冯满天等人组成的“满天乐队”,乐于打破常规。乐队现场演奏的《信天游》,开场为民歌吟唱,随后进入摇滚的节奏,配合冯满天独特的烟嗓,加之笛子、中阮和其他乐器的即兴演奏,民乐与摇滚的跨界碰撞让整场演出高潮迭起。

  满天乐队还创新即兴演出方式,推出“山下山上”。上半场为“山下”,是有标题的即兴,基于民乐经典曲目创作;下半场“山上”则转为纯即兴演奏,微弱灯光下,仅见演奏者轮廓。40分钟纯粹的音乐之旅,让观众沉浸于乐队的精妙配合中。

  不仅是演出形式的创新,丁晓逵与许多青年民乐演奏家还在尝试民乐“破圈”。最近,他经常被人问起为《黑神话·悟空》游戏录制的民乐配乐。“民族乐器有着不可替代的音色,笛、箫、阮、二胡、古琴、琵琶、古筝,对于国风意境的营造、氛围的烘托是独一无二的。为电子游戏、动漫、影视剧配音正是民乐‘破圈’的重要方式之一。”

  丁晓逵说:“我们所做的种种突破,都是希望打破大家对民乐的固有印象,让年轻人发现民乐还能这么‘玩’,从而吸引不同圈层的年轻人喜爱民族乐器,关注民乐,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AI让民乐拥有更多可能

  除了乐团的创新“破圈”,民乐青年还在尝试“科技民乐”的新玩法。

  “我从小就与手中的二胡结伴,面对人工智能,我很好奇,未来的二胡演奏会是什么样?于是在学校,我辅修了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又近距离接触了人工智能领域,便萌生了创作这样一个作品的念头。”王楚婷介绍她的电子音乐作品《未来弦诗》,“我想和未来的‘我’来一场会面,PK一下技艺,有一场深刻的交谈,而虚拟人就担任了那个未来‘我’的角色。”

  设想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很快,王楚婷遇到了难题——虚拟人与实时二胡演奏之间如何精准同步?为此,王楚婷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高级工程师潘宇一同参与作品创作。

  潘宇介绍:“我们搭建了一个将实时多媒体平台、音频工作站与编程环境融合的音乐实时同步框架系统。这个框架系统可以对接AI算法,实现虚拟人的演奏同步。”

  在潘宇看来,AI不是来取代人类,而是带来了打破旧的创作范式、接受范式、表演范式的机会。“音乐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AI技术的发展使得个性化音乐接受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便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改变。”

  创作和演奏这样的作品,对于王楚婷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与传统演奏不同,与虚拟人的协同演奏需要她更关注声音的动态与空间分布,还要将自己带入“剧情”中,“有点像表演戏剧,我不是单纯地在演奏音符,我还在表现‘现实我’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

  首演后,一名观众对王楚婷说:“你在演奏最后一段时,与未来的你隔空相望,那个眼神一下子就戳中了我。”

  “我希望能用我的作品展示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如何为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探索民乐发展的更多可能。据我所知,许多民乐青年都在进行‘民乐+AI’的尝试,大家都在摸索、探路,希望未来会出现更多有意思的探索。”王楚婷说。

  年轻人正喝下这副“电子中药”

  不仅是民乐团与民乐青年在进行“破圈”尝试,越来越多喜欢民乐的年轻人还将民乐融入日常生活。

  最近,上班族林诗雨开始感受“五音疗法”,“有时遇到让我有压力的事情,下班就会听舒缓肝气的木音(由古箫、竹笛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记者注),一曲完毕感觉舒缓许多”。

  90后自媒体博主杜坤坤则成为“五音疗法”的“宣传员”。最开始听说“听音乐可以补气血”时,她觉得很新奇,搜索许多资料后,决定身体力行开始尝试,“我特别喜欢《紫竹调》,烦躁或睡觉之前听,静心助眠”。

  随后,她开始在互联网上发帖推荐“五音疗法”、古风民乐。其中一篇文章显示有8.7万人阅读过,读者中18-34岁人群占比超过50%,兴趣分布以“健康”居多。这种听音乐养生的方法也被网友戏称为“电子中药”。

  伴随热度而来的也有质疑,听民乐真的可以治病吗?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耿元卿2013年发表的论文《八段锦和五行音乐对心理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研究》显示,五行音乐较八段锦,能更好地改善容易哭泣、感到苦闷、过分担忧等抑郁症状和易激动等焦虑症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治未病科”,开设了中医五音疗法专题门诊,运用中医五音疗法预防和治疗疾病。该科副主任医师吕品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五音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最初出现在《黄帝内经》里,其原理为:五音对应五脏六腑,通过五音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让其恢复到正常功能。

  该科从中医古籍中挖掘音乐疗疾相关内容,聘请专业民乐专家进行编曲,根据中医理论把中药处方做成乐方。对来诊者先进行问诊、把脉等四诊合参,辨病辨证,根据患者病症的情况,配合相应的音乐疗法进行治疗。从临床疗效来看,五音疗法对于缓解病患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心悸、偏头痛、焦虑、抑郁状态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吕品说:“近年来,来门诊咨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希望‘五音疗法’被更多人了解与使用,并从中受益。”

  最近,杜坤坤打算在网上发起一个线上养生实验。“用五行音乐结合八段锦,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一边听音乐一边养生,这副‘电子中药’太酷啦!”

  (应受访者要求,林诗雨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实习生 王凤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