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梳理

发布时间:2024-12-25 05:37:26 来源: sp2024122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年中国经济怎么干?看要点梳理→

  2023年经济工作情况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当前经济形势研判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五个必须

  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02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政策部署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九项任务”

  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内容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

  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

  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五、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七、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八、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