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医生教师共话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破解之道

发布时间:2024-11-22 09:06:09 来源: sp20241122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孙竞、李依环)日前,人民网“教育思享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破解”主题沙龙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举办。来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同志、教育及心理学领域专家、临床医师、一线教师等,深入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研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晓啸 摄

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人民网举办此次沙龙旨在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引导水平;同时,发挥主流媒体应有之力,为广大教师、家长赋能,携手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研讨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与卫生教育处副处长、一级调研员樊泽民对行动计划的核心举措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要把破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中小学,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供给。人民网举办本次沙龙活动非常有意义,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携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成长生态。

“当下,青少年学生在见证世界缤纷色彩的同时,也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俞国良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规可循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系统思维,以学校教育、卫生健康、社会建设三个领域为横坐标,以个体、人际、群体、社会和环境五个维度为纵坐标,纵横交错、“综合治理”、网格化治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中心主任康丽颖认为,应对青少年成长问题,要通过机制建设推动教育生态建设,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营造好的文化生态。在教育制度创新方面,她建议把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作为突破口,提升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能力。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认为,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建议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提升体系,建立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学校积极心理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谈到,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多样且复杂,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要充分重视“中介”的影响,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用网时长、睡眠时长和质量等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学生,其工作开展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与培养学生各类积极的心理和意志品质更是核心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提出,建议继续推进“五育并举”模式的示范推广,建立基于“全人”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医协同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资源库、推广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典型案例等。

兰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雄鹰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从而增强家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期识别”能力?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冯廷勇认为,一是要重点关注情绪和行为的突然变化,尤其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情绪都比较低落、行为举止不同往常的状态;二是要关注生理方面的各项指标,尤其是“吃喝拉撒睡”有无异常;三是要重点关注孩子在学校学习以及与同伴交往的状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任艳萍、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肖存利从临床医学经验角度进行了分享。她们认为,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帮助家长和孩子克服“病耻感”和恐惧感,实现家校联合、医校联合的资源网络,同时也呼吁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加强正面引导,以畅通青少年心理救助渠道。

北京汇文中学党委书记陈东、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校长蒋立红作为中小学校代表进行了阐述。她们表示,希望未来加强家-校-社联动,合力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要在学生培养中注重渗透挫折教育,组织开设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同时注重定期心理健康评估和筛查,做好预防与干预工作;另一方面定期推送家庭教育讲堂,为家长提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互通互信,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本次沙龙是人民网教育频道的品牌栏目——“教育思享汇”的系列活动之一。沙龙自2019年创办以来,重点聚焦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各个不同学段热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等话题,邀请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及教师、业界代表进行深入解读和交流对话。未来,沙龙还将聚合行业专家资源,发挥教育垂直领域智库作用和全媒体平台传播优势,持续探索“新闻+政务+服务”模式。

(责编:李昉、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