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生活底蕴 提升艺术境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5-01-08 07:48:42 来源: sp202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新时代以来,文艺工作者深入时代生活汲取创作素材,面向人民需求创新文艺手段,文艺创作与文艺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活力,高质量文艺作品供给不断扩大,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编 者

扎根基层

传递文艺好声音

俞 峰

近年来,艺术类高等院校在如何把艺术课堂、艺术精品送到基层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和尝试。2019年以来,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委托,中央音乐学院创新开展“新时代文艺宣讲师”活动,学校专门设立文艺宣讲师岗位,每年选派优秀应届毕业生前往祖国各地,用文艺宣讲推动党的声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用艺术的形式传递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

传递文艺好声音,要扎根基层。只有深扎基层,才会了解人民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截至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已先后派出30余位文艺宣讲师,长期驻扎陕西志丹、青海化隆、西藏日喀则、河南兰考、山西吕梁等地,每年平均开展1000余次、近2000小时的文艺宣讲活动。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区,我们还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党课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用音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递文艺好声音,要发挥自身特色特长。音乐不仅有表达情感的作用,更是美育的重要方式。扎根基层的文艺宣讲师发挥专业特长,努力以音乐育人。在海拔4200米的日喀则,我们成立了“珠峰少年合唱团”,帮助孩子们实现“我想去北京”的梦想。在化隆,我们为13所学校创作校歌,并设立央音附中音乐特色班,首批15名毕业生全部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

在乡村全面振兴大背景下,村民对文艺活动热情高涨,这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在浙江宁波童一村,不少老人对民乐兴趣浓厚,我们便帮助平均年龄80岁的他们组建了民乐队,用专业性、趣味性兼具的教学方式,普及民乐知识技法,带老人们感受民乐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兰考,我们用焦裕禄同志带头种下的泡桐树,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壮大。

面向新时代的火热实践,文艺宣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让人欣喜的是,今年中央音乐学院500余名毕业生中,有近100名学生报名应聘文艺宣讲师。我们将继续完善相关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让有情怀的青年文艺人才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也期待能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真正让基层文艺生活多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融入烟火气

彰显精气神

刘家成

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讲述方式,电视剧都跟人们的生活贴得很近。电视剧是一种“客厅里的艺术”,能够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作品传递的精神内涵。作为一名电视剧导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是我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要体现精髓实质。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呈现,要得其神而不是只得其形。这要求文艺创作者熟悉和热爱传统文化,能够撷取其中仍有鲜活生命力的要素,又能在当代生活的场景中用艺术手段将其有效呈现。我最新导演的电视剧《海天雄鹰》,反映的就是海军航空兵的“勇”。这种“勇”,是珍视和平、不畏强暴、以战止战,蕴含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但时代、场景和呈现力求焕然一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要努力贴近百姓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生活化,才能在大众中普及,在时代里扎根。对文艺创作来说,就是要坚持生活化的方向,努力通过文艺作品的烟火气来亲近观众。我近几年拍了几部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表现的是人心和善、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的体会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能是生硬的、高高在上的价值灌输。采用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表现形式,观众会觉得亲切,容易接受。文艺创作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和人民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要做好现代转化。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呈现,一定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近年拍摄的电视剧基本都是现代剧,如《情满四合院》反映的是“孝”——但又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是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相互尊敬又充满温情的道德情感,它更博大、更现代,又延续了“孝”的关键意涵。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和百姓生活的烟火气结合起来,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蓬勃发展。

(作者为导演、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用戏剧艺术

滋养孩子的心灵

冯 俐

戏剧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用戏剧艺术丰富孩子生活、滋养孩子心灵、播撒真善美,这是我们儿童戏剧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一部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讲述了东北抗联将士在弹尽粮绝、将与敌人决一死战之际,用一封不存在的情报,把最小的抗联战士送出密林、让他活下去的感人故事。剧中,杨靖宇将军对即将离别的小战士说:“你的任务就是活下去!因为你是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我们无怨无悔牺牲的理由!”我们也正是怀着同样对未来、对希望的这种珍视呵护之心,面向孩子创作。

近年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涌现出一批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作品,我们陆续将这批高品质艺术资源送往各地。

我们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猫神在故宫》,用戏剧艺术讲述历史故事,探索更具想象力的传统文化表达;我们带着江苏淮安新安小学的孩子们创排了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将“演给孩子看”转换成“写给孩子演”;我们在河南光山县创办“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为从来没有看过儿童剧的孩子们带去了几十场高质量演出和工作坊、讲座、研学等活动,“送去的”和“种下的”优秀儿童剧目丰富了当地公共文化生活。我们的儿童剧还受邀在海外演出,在当地小观众心里播下对中华文化向往的种子。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发挥艺术作品抚慰心灵的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比如,尝试创作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戏剧作品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进一步探索引导式、启发式教育,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劳动中感受爱,从真切地爱父母扩展到真切地爱祖国、爱人民。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禀赋,留下更多时间,让他们自主走进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来到户外,奔向田野、奔向草原、奔向花田,在广阔天地收获想象力和生命力,收获勇气和快乐。

(作者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3日 第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