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24-11-09 20:06:45 来源: sp20241109

  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一批儿童文艺作品努力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智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少年儿童成长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编 者

  回顾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史,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等一直是创作的灵感来源。写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就是支撑这一共识的底气所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向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小溪流的歌》《“下次开船”港》、金近《春姑娘和雪爷爷》《小鲤鱼跳龙门》、洪汛涛《神笔马良》、贺宜《小公鸡历险记》、包蕾《猪八戒新传》等作品,将中华民族善良、仁义、智慧、勇敢、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斗争、积极奋进、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融入儿童文学。传统伦理智慧、民族精神品格和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时代气象交相辉映,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民族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作家在与国际儿童文学对话、吸纳借鉴国际儿童文学创作经验和美学成果的过程中,更加认识到文化根脉的作用。葛翠琳《山林童话》、高洪波《鱼灯》、张之路《千雯之舞》、薛涛“山海经新传说”系列、孙幼军“门神”系列以及范锡林“武侠童话”系列等,将丰厚的历史内涵与创新精神结合,实现了现代意识、民族文化与本土风格融会贯通。

  当前,在出版、市场、科技等多方助力下,儿童文学作家更加踊跃地投向传统文化资源库,以多种方式表现中国式童年,为少年儿童建强精神高地。

  以中华文化瑰宝戏曲为例,如何将蕴藏其中的丰厚美学思想和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传达给少年儿童,吸引不少作家深入探索。周锐“梨园少年三部曲”讲述几位少年跟随京剧表演艺术家勤奋学艺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呈现京剧的艺术面貌、文化特质和京剧艺术家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王璐琪结合昆曲艺术创作的《锦裳少年》、伍剑围绕汉剧创作的《九岁红》等少儿小说,也都以主人公爱戏、学戏、演戏展开故事,情节曲折、情感动人,让少儿读者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成长的启迪。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情致,也融汇着工匠精神和品行人格。彭学军《建座瓷窑送给你》以瓷都的发展变迁为背景,少年主人公在经历成长淬炼后,逐渐理解了祖辈们何以将瓷窑珍若生命的缘由。王苗《石上生花》中,汉白玉的温润质地、石雕作品的千姿百态和石雕匠人的坚守传承,打动了少年的心,帮助他挥去高考落榜的心头阴霾,开始石刻工艺的学习。小河丁丁《龙船》展现湘南龙船民俗,杨映川《少年师傅》将木匠活儿讲得津津有味,王倩《梦中的影子戏》写皮影戏制作和表演,这些作品将生活、民俗、手工艺和人生追求融于一体,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意、守护之情。

  文物、古迹同样是激发创作者想象的一座富矿。仅以敦煌石窟为书写对象的,就有《敦煌灵犬》《千窟同歌》《敦煌小画师》《敦煌奇幻旅行记》等诸多原创作品。李姗姗《器成千年》以三星堆文明和考古发现为主题,向孩子讲述古蜀国的历史及其神奇非凡的文明。这类作品将考古知识、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等内容跟故事情节相糅合,为孩子展现文史魅力。

  从民族地区或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提炼故事素材,也是儿童文学开掘文化资源的途径之一。唐明《德吉的种子》以青海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底色,讲述格尔木生态移民村孩子的生活,自然、率真、淳朴的气息涤荡读者心灵。索南才让《哈桑的岛屿》中,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如画卷般在小读者面前展开。王勇英《奔跑的叉叉房》《少年陀螺王》等作品立足民风民俗,讲述孩子们在新时代积极乐观生活成长的故事。多姿多彩的传统样貌和风情习俗,构成这类作品独特的风景,向孩子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丰富,帮助孩子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果没有尊重少年儿童的天性和审美趣味,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即便作品题材再好,也难以打动读者。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被少儿读者喜爱,收到良好传播效果,儿童文学作家在艺术创新上进行积极探索。

  将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与幻想文学结合起来。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幻想文学能让孩子在神奇有趣的想象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厚重。邹凡凡《奇域笔记》系列就以探险故事的创作手法,让小读者跟随书中人物追踪国宝下落,感受中华器物之美、文明之盛。常怡《故宫里的大怪兽》也采用写实与幻想并行的创作方式,完成一次次故宫文物探秘之旅。

  将传统文化以可感可亲的方式贯注在作品中。艺术创作画其形易,传其神难。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作为符号、素材和内容做出描述不难,难的是将其内蕴的文化精神解析出来,浸润到故事情节里、渗透在人物形象里、交融在思想主题里。顾抒《白鱼记》尝试将《诗经》《庄子》《礼记》等典籍精髓融入叙事,向孩子讲明为人为学之道。李秋沅《天青》则借助一片汝窑碎瓷,贯穿起宗泽、岳飞、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书写浩然正气。

  向孩子讲述传统文化,儿童文学要发挥审美优势,将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和儿童心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丰富的形式、生动的气韵让孩子亲近传统。与此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叙事文类优长,实现形式创新和技艺突破。用中华文化的丰厚养分滋养心灵,以优秀作品培根铸魂、引领成长,儿童文学创作大有可为。

  (作者冯臻为《儿童文学》杂志主编)

  (人民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