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7:08:18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社 北京12月2日电 题: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他们的青春因这个选择“更有意义”
作者 曾玥
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医师艾乐松不停起身,在各个诊疗室里来回转——针灸、推拿、拔火罐,照料着等待他的患者。
2014年,艾乐松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从家乡山东济宁乘坐72个小时的火车辗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此后扎根新疆9年,他参与创办当地的第一座中医馆,在屯垦戍边的老兵镇播下中医药的种子,让这个南疆沙海上的小镇飘起了草药香。
当地人说,他是镇子里的中医“拓荒者”。
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自2003年发起至今,这项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实施的青年人才工程共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值此之际,记者前往南疆多地,专程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记录他们的故事。
停留中医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看到前来问询和理疗的当地民众已不下十人。“白大褂里面的衣服基本没有干过,”采访进行时,艾乐松得以喝一口水,“这个地方大,来回跑,(每天)跑个2万步都是正常的。”
2023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内,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艾乐松正在为当地居民治疗腰疾。 曾玥 摄如今的“大地方”,是从“小房间”建起来的。艾乐松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就给患者做推拿。”靠着一张木头理疗床做出的口碑,他争取到了引进第一批针灸针的机会。“第一批的10盒针灸针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此后,这里发展为初具雏形的中医科,再到如今一座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拥有14张专业诊疗床、342味中药饮片且可开展3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的中医馆。
9年来,这所中医馆已接诊超过8万人次。放弃了家里养生馆、村卫生室抛出的橄榄枝,选择留疆的艾乐松很少有停下来歇一歇的念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两幅自己写的书法,诉说着这位“沙海小郎中”的坚定理想:“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
从中医馆出来,驱车十几分钟便能找到另一位“拓荒者”的所在地——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开垦的耕地。
走进地里,风一吹,沙子随风卷起,让人睁不开眼、泪直流。
王志强的家里有一双白色运动鞋洁净如新,平日里总不舍得穿。穿得最多的,是10块钱一双的黑面布鞋,“因为经常要下地,地里风沙大、刺多,鞋子经常坏”。
2023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捧起红薯“示范田”的沙性土壤。 曾玥 摄2021年8月,王志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发现当地常种的经济作物红枣在市场上的收价不高。在日常走访的过程中,王志强留意到一块撂荒的沙地,经向团里申请,于今年2月开始着手改良沙化土壤,打造红薯“示范田”。
推平沙包、分埂、漫灌浇水、松土、掺肥、铺地膜、起笼……养殖专业毕业的王志强一点一点摸索着学习种植业,终于种下了30亩“西瓜红”红薯苗。
秋收时节,这块“示范田”亩产量达3吨,每亩利润可达六七千元人民币。“因为地比较生,完全是从沙漠里开出来的,所以没有内地的七八吨(亩产水平),但相对来说产量挺高的,”王志强说,“利润比红枣要高一些。”
而后,他将种得的大部分红薯赠送给当地村民,并将在市场上卖得的钱作为酬劳分发给各环节参与者。“种红薯、管理、收红薯、装袋运输等各个方面,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达到150人次。”
“示范田”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更调动起广泛的种植意愿。据王志强介绍,自“西瓜红”种下以来,已有许多前来参观的当地农户表示“我们也想种红薯”。收成之后,又有30多户人家主动联系,表达明年想要种植红薯的意向。
“特别高兴,自己做的事情得到群众认可了。这是挣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谈起感受时,王志强仍有些激动。
凛风渐起,冬意已浓。日前,艾乐松和王志强在电话里向 中新社 记者分享近况:中医馆里前来看病理疗的患者日益增多,面向中医药专业人士和兴趣爱好者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也正式开办,艾乐松变得更加忙碌了;不远处,王志强的红薯地已收割完毕,等待来年播种新的希望。
“因为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爱上新疆、留在新疆,”谈及9年在疆经历,艾乐松用西部计划主题歌《到西部去》的一句歌词形容道,“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