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5:24:12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桂林10月28日电 题:千年古运河灵渠:流淌在“向海之路”上的中外交流纽带
中新社 记者 杨陈
广西桂林市北部的兴安县是长江水系的湘江,以及珠江水系的漓江发源地。在这里,一条长约37千米的水渠静静流淌了2200多年。它就是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人工运河——灵渠,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并在连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内河航道国际组织(IWI)批准并授予桂林市和灵渠博物院2026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
桂林兴安灵渠风光(资料图)。唐梦宪 摄灵渠因为运粮而开凿,凿成通航于公元前214年,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是中国从古至今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也是集运输、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系统水利工程。直至20世纪30年代,当地出现现代铁路后,灵渠的运输功能才渐渐被取代,而其防洪和灌溉等功能,时至今日依然在发挥作用。
深秋时节,乘船泛舟于灵渠北渠之上,穿越千年的古老运河与周围秀美的山水美景交相呼应。唯有岸边沧桑的古树、斑驳的石碑,才让人将这份柔美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联系起来。
在与灵渠隔路相望的灵渠博物院内,一尊出土于兴安县溶江石马坪汉墓群的胡人俑亦是灵渠厚重历史的见证者。这尊胡人俑身作顶灯状,高高的鼻梁。跟他一起被发现的,还有玛瑙、水晶珠、琉璃珠等来自波斯的珍贵物品。
10月11日,陈列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博物院中的胡人俑。 中新社 记者 杨陈 摄这些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既证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与波斯湾沿线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说明了灵渠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节点,在中国与海外的文化往来、物资交流中曾起到积极作用。
中共兴安县委党校讲师唐中立介绍,据史料记载,汉唐时期,由于古代造船技术落后,如果货船走海路会经常受到大风浪的侵扰,且茶叶、瓷器容易受潮或遭到碰撞。史料记载,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灵渠重新修缮后,“百斛之舟,一人可涉”。因此中原地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货品,会通过京杭大运河溯湘江、经灵渠、下漓江,然后从广西的合浦古港,转运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而来自中东和欧洲的物品,又沿着相反的方向,流入中国内地。这也是为什么灵渠虽然身处内陆,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枢纽节点的原因。
灵渠“天下第一陡”开闸启航仪式重现开闸启航盛况(资料图)。唐梦宪 摄“灵渠的海上丝绸之路纽带作用,不仅在于物资的流通,还在文化交流、科技传播等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兴华告诉记者,灵渠周边有着古老而丰富的农耕文化,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这些农耕文化,造福了灵渠周边的民众,也通过灵渠传播到海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从历史上数十次越南使臣入境中国的记录看,他们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兴安县境内,走的都是水路,通过灵渠往返。元代时,越南使臣曾经过灵渠,带着中国的农作物种子回国。清代时,越南使臣还在其书作中记录了灵渠两岸民众用水车灌溉、将山石烧成灰促使谷粟成倍增收的科学方法,并将上述方法带回国。”陈兴华说,这些都是中国优秀的农耕文化从灵渠向海外传播的事例。
桂林兴安灵渠风光(资料图)。唐梦宪 摄灵渠以灵巧著称,因而得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看来,灵渠的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科学选址、“泄水天平”精准分流、“弯道代闸”、陡门设计等方面。灵渠是运用河道水流运动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完全符合现代工程水力学、航道水力学和水工建筑学的理论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穿越岁月长河,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三级联动,正积极推进灵渠保护提升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与此同时,起始于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平陆运河正呼之欲出,这条通江达海的新运河建成后将开辟珠江—西江第二个入海航道。(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