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7:01:46 来源: sp20250110
低空载人飞行器仅需12分钟便可从深圳飞至珠海,广州南沙的上班族可一键预约无人驾驶出租车下班回家……这样的“科幻”出行场景,每天在粤港澳大湾区上演。支撑着梦想照进现实的,是名为“创新”的力量。
单点原创:专注打造“爆款”
“广东的低空经济起步早、布局快,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具备相对完善供应链体系和制造业基础,聚集丰富的人才资源,有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表示,广东是低空经济企业成长发展的沃土。
亿航智能于2014年成立,是一家专注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研发制造和提供低空经济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
亿航智能2024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报告显示,二季度营收1.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19.6%,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实现调整后扭亏为盈,调整后净利润为115万元,一季度为净亏损1010万元。今年4月,中国民航局向亿航智能颁发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这也是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亿航智能至此已集齐“空中的士”运营的关键“三证”,即型号合格证(TC)、适航证(AC)、生产许可证(PC),该飞行器已率先迈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针对城际间交通需求,今年亿航智能将研发一款300至500公里的长续航产品,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近期,东部通航AW139型直升机载着10名旅客从深圳北站接驳机场起飞,实现国内首次“低空+轨道”空铁联运。航空应急救援、跨境及城际飞行、商务定制飞行、空铁空港联程接驳、低空游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低空经济展翅大湾区,城市群低空运行网络初具规模。“大湾区每天都有载人飞行器升降,我们要飞得起来,肯定就要落得下去,目前我们正在不停地探索基础设施建设。”东部通航规划建设部负责人周蕙表示,东部通航作为国内最大的低空出行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内首个A类高架机场及搭建“广深珠空中走廊”,构建起常态化低空快速出行网络,实现从深圳中心城区飞至广州中心城区仅需25分钟,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仅需12分钟。另外,在eVTOL的规模化商业运营、“空中的士出行”小程序的运力优化下,东部通航竭力打造平价化的低空出行价格体系。
东部通航的技术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随着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发展,这一平均年龄正在不断下降。在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方面,周蕙介绍,东部通航与许多学校有培训和研学合作,欢迎广大青少年近距离了解载人飞行器的构造,将科学的种子根植青少年心中,也倾听青春之声。
始于兴趣,成于热爱。在创新的路上,无数青年为了新意绞尽脑汁,成为技术的攻坚手、创意的执行人,让曾经的科幻成为生活中的触手可及。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其中广东选手获得的金牌占比超三分之一。在“大国有故事 深圳少年行”演说大会现场,13岁的邱羽墨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向听众介绍她设计的AI产品帮到同学复习和学习。邱羽墨还以创始人身份,组建一支8人的跨校团队,学生们用课余零碎时间充当程序员、宣传员、测试员以及设计师,迭代项目技术。
多点众创:协同产业创新
激流勇进,众行致远。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正不断提速换挡。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万辆,占全国产量约四分之一。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双双超过7万家,企业创新活跃成为广东经济的特色长板。
刀片电池、DM-i技术平台、璇玑架构、易四方、云辇、SiC MOSFET电控技术……近日,“青春华章 行走湾区·点赞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学生嘉宾团走进深圳比亚迪全球总部展厅,领略比亚迪秉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发展理念,在汽车、电子、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一面集中展示比亚迪所获专利的“专利墙”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大家纷纷留影打卡。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其中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数据显示,今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超万名,其中硕博占比近70%,研发人员占比近80%,与年轻人共赴新能源发展新未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湾区科创企业集聚智慧,协同促进产业创新,让生产更有效率,让生活更加美好。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华为将鸿蒙系统引入智能驾驶领域,与赛力斯合作问界,与奇瑞合作智界,与北汽合作享界,与江淮合作尊界,与比亚迪合作方程豹,形成了HI模式、零部件模式、鸿蒙智行联盟多点开花的汽车业务。大疆开创民用无人机产业,将无人机技术普及到农业、安防、电力、建筑工程、基础设施等行业,广受消费者欢迎,大大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
重点开创:聚焦基础科研
民用科技的创新应用,来自重点领域科技的基础性、开创性研究。近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关,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深海到太空,从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无数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与不懈追求,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势头翱翔于科技的天空。
在这些重点创新成果背后,有无数个日夜兼程的青春身影。作为创新的后备军和先锋队,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莘莘学子怀揣梦想、肩负使命,永葆求知之心,勇敢地探索每一处未知的科学角落,以青春之力推动时代前行。
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背后,是中国科学院“80后”研究员徐颖提出天基、空基、地基的导航通信一体化解决方案,完成国内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国产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的背后,是“85后”郑晓辉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飞行控制律技术应用,填补国内民机领域在控制律技术上的空白,让C919拥有“中国大脑”。全球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的背后,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85后”工程师王静丽创新攻关成藏地质构造条件、流体运移体系分析、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多项关键技术。暨南大学“90后”副教授李宇超,带领团队提出纳米光学操控技术,隔空操控细胞清除血栓,激活受损神经。
编织科幻是恒久的美梦,实现科幻是坚定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迈向质的飞跃,一些领域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标志着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不停步,青春正当时。新征程上,大湾区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在坚实经济基础上发挥创新“智造”的实力。聚才、爱才、育才,让一批批年轻人用奋斗书写担当,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科技之花,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统筹:李琳 朱景
记者:张菲菲
策划:苏若倩
剪辑:罗渊
设计:杨晨悦
校对:陈学德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