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沉睡账户”唤醒了吗?

发布时间:2024-11-25 15:18:04 来源: sp20241125

  图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某银行网点。   本报记者 邱海峰摄

  扫码观看视频

  您还记得自己名下有几个银行账户吗?这些账户多久没有使用?账户里有多少余额?

  近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对“沉睡账户”开展提醒提示工作。此前,各金融监管机构也纷纷发文,为消费者进行科普答疑。

  “沉睡账户”为何值得关注?背后有哪些隐忧?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 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43.63亿户;开立银行卡97.87亿张,其中借记卡90.20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6.93张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河北各银行机构已提醒提示“沉睡账户”超470万户,成功唤醒账户近50万户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明确“沉睡账户”是指截至2023年9月30日,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4月15日公告表示,自2023年10月启动试点以来,已提醒触达消费者44.1万人次,成功唤醒账户1.5万户

 

  “沉睡”闲置情况不少

  “名下银行账户还真没仔细梳理过”“有些卡,时间一长,自己都忘了”“常用的卡就那么三四张,其他的放着没咋管”……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反映,银行账户“沉睡”闲置的情况的确不少。

  缴纳学费,绑定医保卡、工资卡,办理ETC(电子收费)业务,还有的是为了给亲戚朋友凑业绩,消费者到银行开户的理由五花八门,但随着消费需求、使用习惯的变化,一些账户进入了“放那儿不用”的状态。

  什么是“沉睡账户”?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信息,“沉睡账户”主要是指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

  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专项工作持续1年,由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

  近期,各家银行纷纷发布相关公告,比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进一步明确“沉睡账户”是指截至2023年9月30日,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具体包括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的活期储蓄或结算账户(不含信用卡账户)、到期不自动转存且到期之日起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的定期存款账户。这里提到的主动交易,是指存现、取现、转账、消费等除计结息、账户管理费以外的交易。

  现实中,“沉睡账户”规模不容小觑。

  “大部分消费者钱包里或多或少会有几张好久没用过的银行卡,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办理了多张银行卡,但很多卡都没有正常使用,有些办过就忘记了,这些银行卡账户大概率就成了‘沉睡账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发文称。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43.63亿户;开立银行卡97.87亿张,其中借记卡90.20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6.93张。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沉睡账户”问题。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沉睡账户”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对银行账户管理较为宽松,未限制开户数量,同时也与银行营销、抢占市场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涉及金融消费者习惯,部分消费者开设银行账户使用后,没有重视后续的管理。

  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其实,“沉睡账户”并不是新话题。此前,监管机构和银行也开展过多轮提示和清理等相关工作。

  为什么要对“沉睡账户”进行提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表示,通过“沉睡账户”提醒提示工作,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自身银行账户开立情况,及时查看、使用或注销冗余账户,唤醒沉睡的“钱袋子”,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此外,“沉睡账户”背后的安全风险问题,也颇受关注。

  “提示和清理‘沉睡账户’是很有必要的。”董希淼认为,对银行来说,“沉睡账户”占用了系统和账户资源,处理好“沉睡账户”,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让银行更好服务真正有需求的客户。另外,“沉睡账户”可能带来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隐患,对消费者和银行都是不利的。

  据了解,“沉睡账户”因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普遍疏于管理,易被不法分子盗用进而从事赌博、洗钱、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采用租借、买卖等手段,获取大量银行账户,让众多“沉睡账户”成为他们的资金通道工具,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及时唤醒或注销冗余账户对于遏制金融犯罪行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有着积极意义。

  记者向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许多消费者在接到电话时不知道自己持有“沉睡账户”,也早已忘记当初为什么会开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发文提醒广大消费者关注“沉睡账户”,充分保障自身权益,防范账户丢失、资金损失及电信诈骗等风险。

  目前,各银行机构已陆续开始通过营业网点、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通知,或通过电话外呼,手机短信,微信或手机银行推送消息等其他方式,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消费者可以主动关注各银行官网和公众号推送的有关消息,通过此次活动了解自己的账户状况。

  科学用卡妥善处置

  随着“沉睡账户”提醒提示工作的开展,一批“沉睡”的账户和资金正在被唤醒。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河北各银行机构已提醒提示“沉睡账户”超470万户,成功唤醒账户近50万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4月15日公告表示,自2023年10月启动试点以来,已提醒触达消费者44.1万人次,成功唤醒账户1.5万户,唤醒金额5976.8万元。

  “沉睡账户”该如何处理?

  综合有关部门发布的消息,用户如果收到了银行的提醒通知,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或任一网点,主动查询、了解自己的银行账户开立情况,并根据自身意愿继续保留账户或销户。

  “政策挺好的,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还有哪些账户,需要提醒一下。”不少消费者对这一行动表示欢迎,但也有消费者表示,平时工作繁忙,有意无意间可能错过银行的短信、电话通知,加上有的银行销户必须到柜台办理等,让“沉睡账户”的管理变成了一个需要反复多次提醒的事项。

  “这也提醒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让消费者可以更加便利地管理账户,避免‘沉睡账户’的情况反复发生。”董希淼认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方面表示,将以此次提醒提示专项工作为契机,推动银行业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优化账户管理相关措施,提升账户查询、提取、注销等服务的便利性,不断增强银行业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还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注意部分“沉睡账户”如无特殊减免,可能会收取借记卡年费或小额账户管理费,消费者可咨询银行机构是否有减免政策。

  同时,相关机构和专家也提醒个人用户要养成科学的用卡习惯。比如,对银行账户进行分类处置、妥善保管,把主要用于网络支付、小额高频支付的Ⅰ类账户降级为Ⅱ类户、Ⅲ类户;及时更新留存在银行的个人信息,切忌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账户,以防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钱、电信网络诈骗、偷逃税和跨境网络赌博等违法活动。

  (实习生王艺晓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