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

发布时间:2024-11-24 02:57:54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我国海洋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当天,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主场活动上指出,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效,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海洋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2023年,海洋经济总量达到9.9万亿元,在“稳增长”和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海底地貌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西太平洋斑海豹、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等珍稀濒危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我国还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区,在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孙书贤说。

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近年来,我国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2023年,各监测区域活珊瑚覆盖率较2020年有所增加,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保持稳定;监测区域海草盖度较2020年有所增加,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总体适宜海草生长;我国红树林总面积292.09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3大河口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沉积环境良好。例如,长江口多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64.5%的监测海岛状况优良。

我国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司长王华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建立健全中央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监测系统;组织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实施年度生态趋势性监测,系统掌握海洋生态状况;针对赤潮、绿潮、珊瑚白化、局地生物暴发等突出生态问题进行预警等。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显示,我国现有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初步形成沿海保护网络体系。

“各级自然资源(海洋)、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落实生态优先理念,加强空间规划引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5万平方千米,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海域9.33万平方千米,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千米,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王华说,未来,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促进人海和谐共生。

(责编:杨曦、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