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地道战:俄乌斗法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4-12-28 02:34:19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网 7月6日电(钟新军)据塔斯社6月30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称,近日利用一条长度超3公里的隧道,俄军中央集群突击部队潜入乌军后方,攻占了位于基洛夫市郊的一处乌军大型堡垒。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古老的地道战历经岁月与烽火洗礼,仍熠熠生辉。

  出其不意:俄军两战皆捷

  从俄媒报道看,这条沿运河开掘的隧道似乎早就存在,但因废弃多年,堵塞不通,导致乌方疏忽大意,没觉得前者是个潜在的防御漏洞。

  而俄军很快意识到隧道的战术价值,于是派工兵秘密清理,不仅将之重新打通,使己方突击队悄无声息绕到乌军据点后方,还利用这条地下通道,把大批物资送抵前线。

地道战示意图。图/美国《陆军时报》网站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通过隧道运输的物资除了武器弹药,还有食品。这表明为寻找最佳战机和达成突然性,俄军可能在隧道里埋伏了一段时间。

  俄媒还称,乌军据点戒备森严,内部构筑有火力点和地下掩体,原本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结果,当俄军出其不意从背后发起进攻,对手被打个措手不及,俄军顺利拿下这处坚固工事。

  美国《新闻周刊》披露,去年10月,俄军在夺取乌东部重镇阿夫杰耶夫卡的作战中,就运用过类似战术。

  当时,为进攻乌军筑垒地域,俄军秘密开挖多条隧道,以隐蔽己方行踪,同时抵御乌军的无人机和炮火袭击。

  据介绍,俄军在隧道内安放大量炸药,从地下炸毁敌方阵地。随后,俄军突击队从地道中钻出,依托炸出的弹坑为掩护,向陷入混乱的乌军发起进攻。

  乌克兰方面,在2022年马里乌波尔围城战期间,乌军也曾依托亚速钢铁厂巨大的“地下城”实施防御。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这些建于苏联时期的战备隧道、防空洞和地下掩体密如蛛网,坚固异常,能抗住重磅炸弹的轰击。为减少伤亡,俄军没有贸然发起强攻,而是通过长期围困,最终迫使对手屈服。

  古今中外:战法与时俱进

  数千年来,人类借助地道作战的记载不绝于史。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古代浮雕,就描绘了3000多年前,亚述士兵通过“挖墙脚”攻破敌方城池的战争景象。

位于雄安新区雄县的宋辽古战道。韩冰 摄

  据《中国新闻周刊》刊文介绍,在今河北保定地区,仍保存着可能修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战道。考古勘探发现,纵横交错的古战道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横跨4县市,总面积达1600余平方公里,是世界罕见的地下军事奇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工程和爆破技术进步,地道战术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运用。澳大利亚“对话”网站称,1917年6月7日,为攻克位于比利时的一座德军高地,英军挖掘多条隧道并埋设超450吨炸药。一阵惊天巨响后,数百德军当场殒命,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甚至传到几百公里外的伦敦。

  此后,中国敌后抗战、美日鏖战太平洋、越南抗美战争,都能看到地道战的身影。进入21世纪,虽然军事技术迅猛发展,但这一传统战法并未过时。

  据美国《军队时报》网站报道,2002年初美军追捕“基地”组织时,在阿富汗东部山区发现一个巨大的隧道-洞穴群。经过9天搜索,美军找到约70条加固隧道,其中不仅有军械所、医院和通信中心,甚至还有一座礼拜寺。

  巴以冲突:地道战显威力

  本轮巴以冲突已持续近9个月,但强大的以色列军队仍未彻底消灭看似弱小的加沙哈马斯武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后者较好运用了地道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自2007年以来加沙一直受到以色列的海陆空严密封锁,尽管缺乏大型工程机械,但哈马斯和加沙民众仍设法用简陋工具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

  尤其是哈马斯的军用隧道,总长或达数百公里,结构复杂如迷宫,被以军戏称为“加沙地铁”。

  这些隧道往往深入地下十多米,由钢筋混凝土加固而成,普通航空炸弹很难将之摧毁。隧道高可让人直立行走,宽可供小型汽车通过,配备供排水、通风、电力和通信系统,足以支撑大批武装人员的长期生存、机动和攻防作战。

  另据《以色列时报》披露,以军利用专门的探测仪器,曾在加沙发现一条深藏地下约70米处的隧道。对付前者,恐怕只有专门的大当量钻地弹甚至核武器才能奏效。

以军展示在加沙发现的一条隧道。图/视觉中国

  从外媒发布的战场视频看,依托地道系统,哈马斯武装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常以2至3人的战斗小组灵活出击,绕到以军步兵、战车的侧翼或背后发动突袭。

  甚至有哈马斯武装人员头戴运动相机,将自己跃出地道,跑向以军坦克安放炸弹,然后躲回地道的全过程录制下来。

  综合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以色列军方等信源,截至目前,哈马斯已折损上万兵力,占总数的30%至40%,但其也造成以军数千人伤亡。双方实力悬殊而能打成这个局面,地道战威力可见一斑。(完)

【编辑:张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