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海养鱼怎么养?来“智慧渔场”一探究竟→

发布时间:2024-12-25 23:34:33 来源: sp20241225

  5月1日12时起至9月1日12时,我国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水产品供应如何保障?发展深远海养殖有利于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平台。眼下,沿海地区投放的深远海绿色智能大型养殖装备,正在高质高效推进今年的渔业生产。

“经海七号”:

深远海里忙收鱼

  在山东长岛南隍城岛东部海域,“经海七号”养殖平台的深水养殖网箱里正在出鱼。“经海七号”一次养鱼量可达200万斤。今年以来,这个平台已经出鱼12批20多万斤。

  在渤海莱州湾的一家养殖企业,经过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鱼这几天也正在收获。这些鱼在陆地上的养殖工厂生长到一定尺寸后,再转移到“蓝钻一号”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里,在这里生长6个月,到了冬季又被接回到养殖工厂,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 林好蔚:一个批次可以投放100万条左右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水的交换量比较大,水质也比较好,鱼的生长速度很快,状态非常健康。目前,年产量在300多吨。

“智慧渔场”科技

打造“蓝色粮仓”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更先进、养殖技术更领先、产业链也更加完备。“经海七号”地处黄、渤海交接处,是全国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那么在深远海到底是如何进行养殖的?

  在平台上,记者看到,各种传感器,水下、水上摄像头,雷达信号传输管线随处可见。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获得养殖水域的相关信息。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平台养殖中心经理 刘玉磊:通过水质监测系统,能够看到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叶绿素……各种指标都有,是实时的。反馈到后台以后,会有及时数据分析。

  刘玉磊介绍,在养殖平台,光摄像头就安置了50多个,这些设备可以给鱼扫描、拍照。就连每条鱼的大小、重量都可以追踪拍摄,以此判断哪条鱼达到了可供捕捞的标准。

  而通过远在几十公里外的陆地大屏幕,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也能同步获知养殖平台的生产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关长涛:大型化养殖设施的出现,实际上是跟我国设施装备制造、材料以及工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密切相关的,契合我国海水养殖逐渐由近海向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战略需求。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型化养殖设施发展了50台套左右。

深远海养殖

如何保障超大渔网安全?

  深水网箱养殖,网衣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时间一长,它容易被海水中的附着物粘住,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就会受损破裂,导致网箱内的鱼大量流失。

  记者看到,在深水养殖平台上,由于采用液压式动力转网技术,可让60米长、32米宽的超大渔网,自下而上360度旋转,使网衣经常得到晾晒和清洗,确保安全使用。

  为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在一些国家实验室里,更多的科技产品正在加紧研发,飞向深远海。

实验室助力

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

  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新研发的风电设施网箱进行性能测试。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春伟:这是海上风电和海上渔业融合的设施,网箱尺寸是边长为10米,养殖水体是1000立方米。因为是试验性的,所以养殖水体并不是很大,养鱼量可以达到年产15吨成品鱼。

  测试团队专门模拟了5米巨浪海况进行网衣状况测试。

  在大连理工大学一个重点实验室里,研究团队利用水池中的造波机、造流系统、造风机等装置设备,模拟出最接近真实深远海海域的海洋环境,以此来试验网箱的安全性。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赵云鹏:我们将实验室模拟的波浪增加到10米量级,可以看到在这种大浪作用下,网箱运动更加剧烈,可以说在这种海况下,网箱非常危险。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抗风浪能力更强的养殖网箱。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关长涛:到更深更远的水域发展,我们就自然地会遇到浪大流急、台风灾害、远离岸线这样一些制约因素和制约瓶颈,那么如何来突破这些制约瓶颈?首先要把设施装备搞好,要保证这些设施装备的安全。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宋云研 宋建春 李志超)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