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 “天府”兴

发布时间:2024-12-30 04:06:44 来源: sp20241230

原标题:生态美 “天府”兴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秋日的巴蜀大地,山河披锦,风光无限。

   四川宜宾三江口,江水如碧。金沙江和岷江在这里汇合,长江自此滚滚东去。亲水步道上,镌刻着“长江起点”的石碑矗立在清浅的江波中,与对岸的青山白塔遥遥相望。

   “红嘴鸥都飞回来了,江里面的鱼有一米多长,游客们都争着来看!”宜宾市民杨女士正带着儿子踏浪戏水。谈起三江口的变化,杨女士津津乐道:“以前江边都是工厂、乱石,现在生态变好了,亲水步道也修起来了,我总带孩子来江边玩。”正说着,一艘小船自江面驶过,十多只红嘴鸥轻盈地追逐着船只,似在护航。

   此番美景得益于“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近年来,宜宾市统筹推进沿长江生态修复、老工业企业搬迁、棚户区改造、污染治理、渔民转产转业等工作,实现长江沿线产业转型、景观升级、生态优化,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推行后,很多渔民从捕鱼人变成了护鱼人。”宜宾市翠屏区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陈玺舟告诉记者。

   “四川保住生态优势、提升生态优势、用好生态优势,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趋势性好转。”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茆爽说。

   如何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确保河湖长治久清?在位于内江市区的谢家河畔,记者看到,水岸花草繁茂,汩汩清流自错落的假山上飞落,形成一道飞珠溅玉的瀑布。很难想象,这条河流曾被内江市识别为城市黑臭水体。从绿藻漂浮的臭水沟到环境优美的生态绿廊,“华丽转身”的诀窍藏在河畔的一座再生水厂里。

   记者走进谢家河再生水厂,一个个用于处理污水的沉淀池映入眼帘,每天有约1万立方米的浑浊污水在这里“重获新生”。“这里采用了不同于传统污水厂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大部分时间优于准IV类水标准。”四川水汇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强告诉记者,“经过处理的一部分再生水会作为生态补水进入谢家河,另一部分则用于周边公共建筑厕所冲水、公园绿化养护、市政道路冲洗等。”

   再生水的使用为涵养水生态提供了条件,也为提升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利用水资源开辟了新空间。“我们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推广再生水利用配置,持续推进城乡节水改造,实施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提高城乡水环境治理能力。”内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宇介绍。在四川,水资源利用方式正向着绿色、循环、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从大江大河等生态系统“大动脉”,到深入城市、乡村内部的“毛细血管”,四川以多样化的方式为绿水青山赋能,也在其中思索着人与自然交流互动的方式。

   透过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水下书店”的巨型落地玻璃,可见水草摇曳、游鱼穿梭。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欣赏湖中美景。书店门口,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和城管局工作人员庞雯正在进行湖水水质抽检。“我们每月对湖区水质进行一次例行监测。”庞雯向记者展示了监测点位地图,“目前兴隆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湖心可稳定在Ⅱ类。”

   “我们努力营造可亲近的生态环境,只要水深允许,这里的自然岸线都没有围栏,开放绿地可供大家休憩露营。”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局公园城市推进处副处长高国瀛语气中透着自豪,“兴隆湖周边还建设了包括环湖跑道、极限运动公园、儿童活动场等在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为市民打造‘近自然、富文韵’的滨水空间。”

   兴隆湖的改变是四川攻坚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缩影。随着主干河流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统筹推进流域深层次治理和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将成为四川下一阶段治水的发力方向。

   当下,“天府之国”正在做好生态价值转化“大文章”,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不胜枚举——

   在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渔业养殖产生的排泄物经处理发酵后成了血橙树的有机肥,净化后的水还将再次用于渔业养殖或浇灌血橙,血橙标准化种植与现代设施渔业绿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正在这里落地生根;

   行走在南充市嘉陵江畔,昔日砂石遍地、垃圾堆积的荒芜江滩,如今变成了景色宜人的湿地公园,成为人们散步、骑行、旅游“打卡”的“黄金江岸”。建设中,当地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植物链,种植各类植物17.8万余株,实现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

   金沙江上,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投产发电,与溪洛渡、向家坝等6座长江干流上的梯级水电站形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雅砻江上,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投产发电,四川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09亿千瓦。

   碧水清流,驰而不息。巴蜀大地上,关于绿水青山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人与自然的故事里,有守护、有交融、有转化、有发展……

   (本报记者 赵家宁 郝泽华)

(责编:温璐、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