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8:40:31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上海4月2日电 题:“风从海上来”的海派绘画如何传承发展?
——专访程十发艺术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国画院海外特聘画师程多多
作者 高志苗
“海派”是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标签,海派绘画对城市形象的构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什么是海派绘画?海派绘画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又随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如何传承发展海派绘画?中国书画家程十发之子、程十发艺术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国画院海外特聘画师程多多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视频:【东西问】程多多:“风从海上来”的海派绘画如何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作为海派绘画传承人,您如何理解海派艺术?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了海派绘画?
程多多:海派这个题目比较大,从某种角度理解,海派就是“上海货”,它不光是绘画,也包括生活等多方面延伸出来的上海风格。
就绘画而言,上海开埠之后,工商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居于主流地位的被称为“海派”群体。年画、写真小照、传统国画、西洋画、月份牌等各种绘画形式都集中在这里,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拘泥于哪个特殊的画派,这就形成了海派绘画的范畴。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海派绘画是从“清末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蒲华、吴昌硕开始的。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画家,我父亲(程十发)当然也是海派画家中的一份子,但是笼统来讲,不能局限在海派,应该着眼于整个中国绘画史。他本人是从临摹到了解,再到吃透各家的特长,将各家的高招融会贯通成为一体。
我父亲曾经用8个字描述海派绘画:“海派无派、海纳百川”。海派无派,因为海派并不是特殊的绘画方式,其实是包罗万象的。因此海派要着眼于外面,不能死守着“我们是海派的艺术家”,只画海派也就没有什么名堂了。
程十发、程多多合作作品《鹤鹿呈祥—家乡好》。 (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哪些是您父亲比较有代表性的海派画作?您如何理解这些画作?
程多多:我父亲从小就很喜欢绘画,也接受了很多传统教育。当初家父在美术专科学校是学习山水画的,同时兼学些花卉,所以这两门专业可以算是科班出身。而他的人物画是自学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上需要以人物创作为主的连环画人才,他就另起“炉灶”,重新学习画人物。犹如那些戏曲表演艺术的大师们,为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特长的表演艺术,千方百计刻苦地去摸索、探讨和实践,继而创造出符合自身条件又能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流派。
家父为适应新社会对人物画的强烈需求,去探索、去实践、去训练自己,在不长的一段时期内,他的人物画有了长足进步。这可以在他早年所画的连环画画稿中,以及大量的插图中明显地感受到。他一方面向古人学习,另一方面又向洋人讨教,在这集大成式的学习中他的体会就更深了。他从中国古代的吴道子、梁楷、牧溪、李公麟,后来的陈老莲、曾鲸、任伯年等人物画大家及许多唐、宋、元代那些没有落款的无名氏的作品里,更有他特别重视的民间艺术中去寻觅真知。
同时,他也从外国的大画家那里学习,研究安格尔、丢勒、伦勃朗和早期法国印象派代表及整个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等;他还从昆曲及传统戏曲的舞蹈中体会中国画的线条及韵味;更从摄影艺术去理解色彩的相互关系。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全面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因此,在所谓的海派的花园里开了一朵比较好看的花,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外界称其为“程家样”。
程十发作品《牧牛图》。 (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1981年您赴美深造,您是如何吸收东西文化精华,同时兼容并蓄地尝试以中国传统画技法来表达思想的?
程多多:我也从小喜欢画画,一直在父亲身边画。后来有机会出去念书,父亲说作为一个画家要出去看,于是我就出国留学。我们那时候能看到的好的外国艺术创作少,所以思想不够放得开,尤其是画中国画的,思想放不开,仅靠技巧放开一点,没什么大作用,墨守成规画来画去就画到老路上了。当年我尝试着先提高眼界,然后再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程多多在上海进行艺术创作。 (受访者供图)我是旧金山艺术学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第一个中国大陆学生,可以说像个宠儿一样,老师们也很开心。在那段时间里除了专业课外,我还听了雕塑、摄影等课程,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
正如我父亲所说,画画不能光在绘画上动脑筋,也要在别的地方动脑筋,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触类旁通。我父亲自身就是如此,他懂戏曲、摄影、电影、文学等,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
谈到毕业作品,我拿了一张很大的宣纸,裱在油画布上画了一张油画,上面满是线条,完全是抽象的。因为我们学校讲抽象,我说自然界光的色彩变化就是这样,结果在展览会上得到了表扬。
我写的东西也蛮有意思,我告诉他们学校里师生们在研究的这些关于抽象的问题,我们老祖宗600年前已经解决了。我们明朝有个大画家叫徐文长(徐渭),你看他画的水墨葡萄,乍看是一团团的墨迹,再仔细看却是一颗颗葡萄,但再细看又是一片墨迹,我说这就是在是与不是之间,这就是中国人的抽象。
毕业后我就在中美国际学校里做美术教师,也帮社会画了不少画。举个例子,我画了很多金门桥,金门大桥庆祝建成50周年那年,旧金山政府送给我一个奖状,说我是唯一受官方认证绘画金门大桥的中国画画家。
1987年程多多(左)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画展,时任市长黛安·范因斯坦(右)前来祝贺。 (受访者供图)我是用中国画来画金门大桥的,当时我的想法是,我来美国是来学习的,来学习他们的艺术精华,但我是中国画家,所以我也有责任,要教他们欣赏中国画。如果我画西湖、黄山,美国人看不懂,因为他们没去过、或许也没什么印象。因此我专门用传统的中国画来描绘美国的景色,画金门桥、美国大峡谷等风景。他们一看桥蛮漂亮的,然后探究这是中国画。要让他们知道中国画原来是这样,也能表达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让他们去了解中国画宣纸上笔墨的玄妙。
其实当时我父亲倒是蛮担心我的学业。他有个朋友从中国回美时,父亲托朋友带了一张他画得很传统的画给我,当时我好奇为什么带这张画。那位教授讲,父亲托他带这张很传统的画,就是要提醒我,不要画到后来成洋画了,你是中国画家,还是要坚持画中国画,虽然用了洋人的方法但也不能画成西洋画。后来我把这张画捐给了程十发艺术馆。
中新社 记者:您觉得海派画作在中外艺术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风从海上来”的海派绘画应如何传承发展?
程多多:绘画或者其他任何事物都要发展,以前有句话叫笔墨要跟随时代,环境、时代变了,笔墨的方法也要变,要有创新。但创新也要有根基,不是自己想到哪里就乱来,要有传统,然后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
这也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成功的人不是很多,因为这个毕竟不是很容易融洽的东西。我父亲属于结合得比较好的,他的画里很多都是西方概念的一些东西,因为他也喜欢摄影、电影、外国绘画和文学,他能从里面辨别与吸收人家的长处。
我父亲的画作中继承了很多以前的优秀传统,包括很多洋人的东西,比如色彩关系、结构、造型、线条等。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根据对传统、对别人长处的了解,寻找自己的方法去结合,这样才能够出新的东西。
中国画传统如何与西洋画结合?1979年4月8日程十发为李准、严励作画时谈及:西方一百多年的印象派绘画就向日本学习了东方艺术,这一点从早期印象派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画法才算传统技法与西洋画相结合。这要靠探索,只要有感情地去看、去画,就可以达此目的。
外国的东西一定要多看,要相结合。我们不是看多了、给影响坏了,实际还是看得太少。现在有些人一听抽象派就认为要批判,但要他讲出几个抽象派的名字反而讲不出。应该多了解,多熟悉。东方的艺术概括手法已为西方艺术大家所吸收,如马蒂斯就吸取了用线条来画油画。
中新社 记者:您对年轻一代的海派画家有何寄语?
程多多: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比较开放,敢闯敢干,我唯一的忠告就是要有基础,需要有传统、有根底。我们有句话叫:“你连造型能力都没有掌握好,画出来的人肯定是变形的。”没有基础变形的画跟有基础变形的画是不一样的。
作者简介:
程十发艺术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国画院海外特聘画师程多多。(受访者供图)程多多,现任程十发艺术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国画院海外特聘画师、中国海派书画家程十发之子,1981年前往美国旧金山艺术研究院深造,并于1986年获该校美术硕士学位。曾出版和发表了许多有关绘画和摄影作品以及相关探讨文章。其作品多为中西方人士喜爱和收藏。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