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2:57:41 来源: sp20241230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发于2024.1.15总第112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老解”不说英语,却成为国际气候谈判圈如此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个奇迹。他和克里的友谊让人津津乐道,两人在私底下喝咖啡、玩飞盘;这些交往都需要翻译在中间转述,却毫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碰撞”,他是如何做到的?
采访完成后,我找到了两点答案。一是他对于气候问题有极强的专业性。国际能源署署长法蒂·比罗尔说,和解振华交流,靠的不是语言,是数据和专业知识,科学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共同语言。“老解”在谈判桌上“很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智慧”,因为他说出口的任何话背后,都有扎实的科学证据“打底”,所以当遇到质疑时,他的反驳也是有力的。这种基于“国情”的有说服力的回击,也是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言,这是“老解”同时获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任的重要原因。
“老解”的专业性从何而来?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他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科学,深入思考,也很勤勉,哪怕要处理的工作千头万绪,他仍在持续学习,有很强的钻研劲头。他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时,白天在发改委上班,晚上去智库“上班”,对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会不厌其烦地和专家交流每一个细节。当时在智库工作的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智库上报的研究报告,“老解”每次都会逐字阅读,从头到尾详细批示,“到处都是红线,不是画一个圈就了事”。
另一点是他对人的尊重与关注,他的人情味和真诚,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之外——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这么说。这也是“老解”身上最深层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和谈判对手交朋友,在推动国内能源转型时,也能很好地协调上下各方,最终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私下里,“老解”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风趣幽默。今年,他75岁了,但玩手机很溜,是“自媒体的消费者”,逢年过节喜欢给朋友发各种有趣的表情包。
在我看来,解振华有很多重身份,但“老解”的角色只有一个:他是一个“使者”,是中美之间的使者,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使者,也是国际与国内能源转型之间的使者。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同时需要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情感。听邹骥说,“老解”现在可以娴熟地使用各种翻译软件了!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