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绘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8-25 03:23:59 来源: sp20240825

  今天的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一系列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改革”让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正式颁布;乡村产业兴旺,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亿万中国农民正在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2021年7月1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貌。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改革的“分红利”,中国农村改革的路径在小岗村一直延伸。(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张娅子 摄 2024年6月7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华店镇张博士村,种粮大户张有勇在自己的家庭农场抢收小麦。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一系列破解“大国小农”之困,促进和规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发展的意见先后发布,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张宇 摄 2022年6月7日,福建省武平县的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色美。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陆续设立了65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武平县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县。 中新社 记者 张斌 摄 2021年3月9日,航拍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该村被险峻大山包围。1997年起,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如今,这条路已被拓宽、加固,村里先后发展起柑橘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绝壁天路”也成为村民们的致富路。(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何蓬磊 摄 2022年4月21日,游客在绿湾庄园欣赏风景。绿湾庄园原本是浙江丽水仁塘湾村的荒山,是青田归侨张玲晓发展的农旅融合项目,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中新社 记者 王刚 摄 2023年12月29日,北京市怀柔区首届“村咖”乡村咖啡大赛举行,30余家乡村咖啡店主理人齐聚一堂,比拼咖啡制作技能,交流分享咖啡文化。怀柔区大力发展乡村“咖啡经济”等模式和项目,目前已发展乡村咖啡店70余家。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 2024年7月1日,航拍位于江西省吉水县的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该产业园位于赣江之畔,本是常年撂荒的滩涂地,如今采取稻虾共作、稻蟹轮作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刘力鑫 摄 2024年5月7日,空中俯瞰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内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及深水网箱、渔排。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30多年来,福建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海资源,因地制宜构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全产业链提升。(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王东明 摄 2023年9月9日,市民在江苏省宿迁市王官集镇蝴蝶兰大世界挑选蝴蝶兰。王官集镇蝴蝶兰大世界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每年生产各类种植苗1200余万株。 中新社 记者 泱波 摄 2024年5月22日,工作人员在茶企直播间直播卖茶。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茶叶种植面积达50万亩,解决长期就业人员6000余人,短期就业人员2万余人,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中新社 记者 瞿宏伦 摄 2023年3月20日,对节白蜡景观树绽放新芽。对节白蜡树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盆景之王”。湖北省京山市孙桥镇森已建立4.5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1000亩森宝对节白蜡产业园和23公里园艺景观产业带,打造了世界首个对节白蜡小镇。(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张畅 摄 2023年9月6日,新疆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和谐新村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菜陆续成熟,村民忙着采摘供应市场。和谐新村地处和田县经济新区,原属于沙漠戈壁地带。2013年起,和田县开始建设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新村,7个民族的村民在这里共同工作和生活。 中新社 记者 刘新 摄 2023年9月2日,菜农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采摘供港蔬菜。近年来,当地利用戈壁资源,做精特色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中新社 记者 毛建军 摄 2023年9月28日,白玛曲珍在西藏拉萨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摘雪菊胎菊。该园区核心区面积2000余亩,2022年带动就业626人,人均增收2万元人民币以上。 中新社 记者 李林 摄 【编辑: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