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2:47:10 来源: sp2024112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停车、点餐、缴费等都要扫码,有的只提供扫码支付服务,离开手机好像什么都干不了;有的扫码支付前得填一堆信息或关注一堆乱七八糟的公众号,实在让人头疼。”这是一位消费者的心声。(1月1日《法治日报》)
扫码成负担,不扫码寸步难行。对此,有读者或许会感到疑惑,这可不算新闻呀!确实。近年来,相关话题隔三差五见诸报端,批评、呼吁可谓不绝于耳。那辞旧迎新之际,为何还要旧事重提?没办法,乱象未除,报道就得追踪到底,媒体评论也当继续关注、继续呼吁。
讨论什么呢?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第一,究竟为何屡禁不止?答案很简单,利益驱使。小小的二维码,不只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升级”。它们与利益深度绑定:既可降低人力成本,又可提高营业效率;再往深里看,商家通过扫码强行“圈粉”,采集用户信息,可快速积累用户,进而推送广告、诱导消费、变现流量……换言之,过去付费即走,只是一锤子买卖,如今消费者被商家强行“绑定”,二者变成了一种长线“联系”。这般“玩法”,好处颇多,商家会舍得放下吗?既如此,不动真格不行。加大抽查、暗访力度,进一步畅通侵权投诉渠道——严肃整治相关乱象很有必要。
第二,是否非禁不可?在很多商家甚至不少消费者看来,自助扫码,多么方便的设计、何其天才的发明,干嘛非得跟它过不去?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进一步厘清相关认识,对于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先说便捷。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这是共识。服务,自然要以满足需求为依归。至于是人工还是自助,只是形式问题。取代了人工不意味着高级,用上了科技不等同于创新。如果为了所谓的“高级”,反而拉低了服务质量,必然得不偿失。二维码就是如此。要点餐先扫码,在停车场缴费先扫码,要开发票先扫码,景区买门票先扫码……扫码很方便,但不该是唯一选项。更何况,“强制扫码”经常要用户关注公众号、注册甚至绑定手机,还必须和弹窗广告“斗智斗勇”——没有为麻烦做“减法”,反而做了“加法”,何便之有?
再说公平。“消费者”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年轻人喜欢线上的便捷,老年人则习惯线下的直接。在消费场景中,一些群体或许是少数,但他们的需求就该被忽视吗?拒绝“不扫码寸步难行”,禁止手机扫码成为“单选题”,并非一件小事,而是事关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
最后,再看法律。“强制扫码”表面自愿,实则“强制”,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搜集信息,更是为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不容。既不便捷又不合理合法,不该严管吗?
(广州日报 夏振彬)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