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江苏徐州非遗传承人传授花灯技艺 传承文化留住年味

发布时间:2025-01-01 18:12:14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徐州2月21日电 (朱志庚 晨晓)“传统花灯工序主要有扎框、糊衬、粘纸筒、剪裙子、贴花边……”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一,在徐州市鼓楼区九里街道孤山社区东二楼大厅,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徐州花灯)”项目传承人曹开君为多名社区居民传授传统花灯制作技艺。目前,曹开君的多个手工花灯正在南京参加全国灯会灯彩项目展,深受好评。

非遗传承人为社区居民传授花灯制作技艺。朱志庚摄

  本次授课是徐州市鼓楼区文化馆2024年“非遗六进”的特色主题活动。为了讲好课,曹开君和老伴提前准备了竹条、竹圈等制作花灯的材料。曹开君拿起两个扎好的竹圈用两根小竹条捆绑支撑成筒状,再用一根长竹条弯成拱形插到圆筒框架里,作为花篮系子并撑起圆筒。

孤山社区居民们一起学习传统手工花灯制作。朱志庚摄

  曹开君边讲解边操作,他拿起圆筒框架,将放蜡烛的灯架固定在其底部。不一会儿,一个花篮灯便做成了。他说,这种灯也叫绣球灯,用料主要是竹条和彩纸,做法比较简单易学。还有宫灯、走马灯等种类,用料多是铁丝、绸缎布、戏服纱布等,做工比较精细,而且非常耗时。

曹开君为居民们传授花灯制作技艺。朱志庚摄

  在现场,孤山社区20多位居民跟着曹老师一起认真糊花灯。“我这个框架总是歪,咋回事啊?”9岁的小学生李苏辰认真学习,不断请教,在掌握了十字扎法后,圆筒框架最终成型。“以前都是塑料灯,没想到我也可以自己制作这么漂亮的纸花灯。元宵节,我要装上蜡烛挑出去给大家看看。”李苏辰高兴地炫耀。

社区居民在学习制作花灯。朱志庚摄

  孤山社区党委委员王启表示,元宵节即将到来,大家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扎花灯,不仅丰富了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老伴刘玉岐帮助曹开君扎竹圈,制作花灯。朱志庚摄

  花灯作为传统民俗工艺品,能够渲染喜庆氛围,多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悬挂,也有增光添彩、祈求平安的寓意。“我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然后进行创新,现在制作的花灯样式很多。”曹开君说。

  在曹开君家里,一盏可调节的照明灯,下面放个小凳子,便是简易的工作台。曹开君用自制的偏刃刀一点一点把竹竿破开,分成竹条。“这把偏刃刀更方便把竹竿割成细条,这是多年破竹子总结的经验。而且干这个活不能戴手套,不然会影响手感。”曹开君说。

曹开君的家里挂满他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手工花灯,引得众邻居慕名前来观赏。朱志庚摄

  曹开君将竹子破成竹条,老伴刘玉岐帮助干后续工作,将竹条扎成框架。“我是后来跟老伴学的技术,现在各种花灯都能扎,平时就给老伴打下手。”刘玉岐说,除了糊花灯,老伴还会扎风筝、画糖画、剪纸等传统民俗工艺。女儿从小受到熏陶,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现在是南京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女儿也会扎花灯,以前经常帮着我们干活,现在外孙女也爱上了这些,特别是剪纸,她掌握得很好。”

曹开君的多个手工花灯正在南京参加全国灯会灯彩项目展。徐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曹开君已经在案桌上开始了山水画创作。“这是走马灯的一个内胆图案,我是边画边构思。”曹开君说,最初的走马灯要先扎一个内胆,顶部设计成类似于螺旋桨的轮轴装置,底部点上蜡烛,靠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因多在花灯内胆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老伴为访客展示曹开君即兴创作的生肖龙糖画。朱志庚摄

  今年2月2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共同举办的全国灯会灯彩项目展。曹开君携带他亲手制作的多个手工花灯应邀参展,徐州市仅此一家。

  今年是龙年,除了创作以“龙”为主题的花灯外,曹开君还用传统糖画技艺多创作一些“龙行龘龘”糖画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