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化血脉 守住民族之魂

发布时间:2024-11-22 23:36:00 来源: sp20241122

  【光明论坛】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发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加以部署和推动,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真挚的文化情怀。

  文化遗产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起和走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文化遗产里铭刻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外来论”“晚出论”“落后论”等不攻自破。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经漫长岁月积淀和历史反复淘洗,历久弥新、源远流长,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增强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不断增强着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浓墨重彩的标记。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精美绝伦的服饰、令人惊叹的艺术、恢宏浩大的建筑和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等等,无不凝聚着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人文传统,绵延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气度和风骨。中国人民不仅能创造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将在这些精神的激励下建设出更加璀璨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文化遗产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文明特性在文化遗产中得到了充分表达。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57项,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长城、都江堰、大运河作为古代工程史的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故宫、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平遥古城、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文明样态,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丝绸之路、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平性。像故宫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都囊括进来,无疑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强国建设、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历史上的重要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发掘现场,面对骨骺线尚未闭合的烈士遗骨、只有纽扣和体内子弹的遗物、没有棺椁只有草席覆盖的遗骸,年轻的考古队员们泪如泉涌、倍感震撼。革命先烈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牺牲精神构筑了中华民族勇毅前行、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信心百倍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极为珍惜、大力传承。

  感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让我们通过“会说话的文物”“活起来的文字”进一步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体验,汲取更多在现实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董冰,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