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08:22:16 来源: sp20241121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不像传统知识分子那样,闲暇时喜欢吟风弄月,或者谈禅说佛,而是对今天称之为科学技术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可谓中国古代少有的“理工男”。
翻看《梦溪笔谈》可以看到,沈括出使契丹时,半道上瞧见彩虹,都要赶紧跑前跑后探查一番;听说常州有陨石落下,就马上找到了解此事的人打听,并记录下来;还留心陕西一带“脂水”的事儿,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同时记载了相关应用……更不用说收入中学课本的活字印刷术了,那可是要通篇背诵的文章。
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这样的民间工匠,无论正史野史都不会在意的,幸赖沈括,将其人其事详细地写入笔记,这才让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有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后人方得以自豪地宣称,我们比欧洲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差不多400年。
对此,不少西方学者也持肯定态度。1847年法国的儒莲、1923年德国的霍勒、1925年美国的卡特,都翻译过《梦溪笔谈》中毕昇印刷术这一部分。
通观全书,关于科学的记载,占去《梦溪笔谈》的一大半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气象学、地质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地理学、制图学、建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以至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有学者统计,全书609条笔记,能分出30多类来,足见沈括知识体系的博广。除了科技相关内容,由于沈括见多识广,《梦溪笔谈》中还涉及经学、史学、文学、艺术、音乐、法律、军事、宗教、社会风俗、杂闻轶事。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之列入子部杂家类,称“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於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
今天读此书,除了感叹沈括的科学素养之高外,还会被书中记载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所吸引。
比如在河南某县,有位杜五郎,住在离县城30多里的房子里,30年没出过家门了。当地官员去拜访他,看他样子还挺潇洒的,问他为啥老闷在家里。杜五郎幽默地答复说:“哪有这回事?15年前我还到门外桑树下乘过凉呢。”然后沈括讲了这位杜五郎在基本解决自家粮食困难后,还主动退出“择日”“卖药”生意,不与乡人争利的故事。原来这位“宅男”虽然足不出户,但并非四体不勤、靠人供养的“废柴”,而是心地善良、积极生活的隐士。
此外,沈括在书中还记录下盲人天文数学家卫朴、技艺高超的木工喻皓等平民的事迹,反映出古代社会面貌的丰富多彩,市井生活的亲切可爱,让历史变得丰满起来。
沈括是浙江杭州人,参加工作后履历丰富,在地方管过刑讯诉讼,在中央当过史馆编辑、做过司天监的领导,参与过王安石变法,管理过全国财政;北宋与西夏时常发生战争,沈括还上前线打过仗,多次破敌立功;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也影响到沈括,让他受到不少打击。年近花甲之际,沈括退出仕途,到江苏镇江的梦溪园养老。在这里,写成了《梦溪笔谈》一书。
在《梦溪笔谈》自序中,沈括写他的退隐生涯,透出浓厚的悲凉、寂寞之情:“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时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山林虽幽,园林虽美,可惜无知音相伴,沈括只好对着笔砚,写文度日。
虽然作者落寞,但后人却要感谢这份落寞,不然如果沈括一直在官场、战场奔忙,以致分身乏术的话,怎么会有时间留下这么一部好书呢?
熊 建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