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22:59:29 来源: sp20241101
我在玉环生活了三十多年,又与它分别了二十年,最能撩起我相思的是故乡的鲜。
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山海间烟波浩渺,岛礁棋布,被誉为“东海蓬莱”。玉环的东海带鱼和东海鳗鱼更是声名远播。北上暖流与陆上沿岸水系交汇于玉环披山洋,披山洋因此有鱼仓之名,丰富的海鲜水产每每令食客赞叹。
我敬业的外公,是“延绳钓”海洋捕捞技艺的好手。每年冬至前后,带鱼在披山洋海域聚集。此时钓上来的带鱼银鳞沃雪、寒光闪闪、肉肥脂厚,是东海带鱼中的极品。过去,交通落后,渔民从锚船的岙口回家常需要翻山越岭两三个小时。但不管靠岸多晚,外公都会从鱼舱里选出刚捕的带鱼,挑在扁担上,赶奔回家。他喊我的小名叫开门,进屋后,急切地对我外婆说:“鱼很鲜,赶紧煮来吃。”外婆便在深更半夜,用两条锃光瓦亮的带鱼给一家八口人做上一顿带鱼面汤。对我来说,世上真的没有比它更鲜的味道了。我至今仍难忘面汤入口时唇舌间板栗般甜糯的回味。这也是我家乡海鲜的特质,除了鲜,还有特殊的甜。
为亲情赶奔回家的何止我的外公!家乡的渔民出海作业,勇敢坚毅,哪怕乌云压顶、风雨欲来,也不愿收工。他们搭饵、投钓,向海夺食,与惊涛骇浪比速度,每每遭遇险境又化险为夷。因此,家乡人满怀敬意地把他们称为闯海人。闯海人把与海搏击得来的鲜货,用最快的速度带上岸,最平常的烹煮也可以做出人间至味。这些烙在我少年时的记忆,是蛰伏在我内心深处的绵绵乡愁。
家乡人自信豁达、敢于“尝鲜”,在机遇面前付诸“爱拼才会赢”的积极行动。当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不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乡人,怀揣致富的梦想,背上行囊,不畏辛劳,如执着而坚毅的淘金者,奔赴东西南北。
玉环民间流传着“一只梭子蟹撬开致富之门”的故事。梭子蟹是家乡海鲜的杰出代表,那扑鼻而来的鲜香、雪白饱满的蒜瓣肉,令最资深的食客也难以抗拒。外出闯荡的家乡人,会带几只干蒸梭子蟹,以解长时间坐绿皮火车的空寂。他们天性爽朗,爱与同车厢的人攀谈,若言语投机,饭点时就取出糟烧,递过梭子蟹,一起临窗品味。那时,内陆人大多没吃过梭子蟹,一尝便赞叹不已。于是彼此相见恨晚,互留通联方式。其时,玉环人正潜精研思,从螺丝配件做起,开展轮轴、离合器、制动和减震配件等产品的生产。火车上由梭子蟹结下的一餐之缘,竟在几经兜转后变成供销商机,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
我曾以为,这个故事未必确有其事。人们只是以这真真假假的轶事讲述玉环人的热情慷慨、乐于分享罢了。但当我将这段故事写出来发表后,老家的不少人纷纷留言“认领”:“我就是当年带着梭子蟹一路向北,从此开启汽摩配产业‘淘金’之旅。”他们的留言让我兴奋和激动。我的乡人们坚定迈进的身影,骤然浮现在我眼前。如今,玉环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带着“中国阀门之都”的名号,“玉环智造”正走向未来。
家乡求变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回想我七岁那年的暑假,曾陪着母亲从玉环坎门到北边的楚门进修学习。那时,玉环本岛还“孤悬于海”,到楚门先要乘公共汽车翻山越岭个把小时才到漩门湾,再战战兢兢被拉上轮渡船。轮渡船在海峡上颠簸,浪涛汹涌,令人心惊胆战。如今一座座大桥横跨在漩门海峡上,坎门到楚门只在眨眼间。伴随着跨海大桥、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节假日游客涌进玉环看渔村风情、访渔艺工坊、品海鲜美食。
我家“渔三代”的侄儿们,如今乘着可抗七八级风浪的钢铁船出海进行渔业作业。他们在茫茫大海上与我通话,兴奋地向我介绍鱼舱里鲜活的蟹虾鱼贝,以及船上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原来,家乡坎门渔民把一艘加工母船和六艘辅助子船组成“联合船队”。众多渔船网上来的鲜虾,通过驳船直接进入母船冷库,虾干生产线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鲜虾的清洗、蒸煮、烘干、去壳等工序。侄儿们守着“海上工厂”,让我直接“点单”,待母船配置的子船返回港口,就可以发出快递。风从海上来,也带来了鲜美的海味,科技的力量让远在他乡的我也能品尝到家乡十足的鲜。
如今,玉环市静卧于山海的怀抱中,处处可见生机盎然的山海美景。我也不断以我的笔,书写对家乡岁月的记忆、历史的回望,带人们品味故乡的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故事中有人类共通的情感,有包容共生的和谐,有我乡人勇立潮头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3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