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43:42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网 呼和浩特4月1日电 题:内蒙古:种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面朝黄土背朝天,牛耕人背满身土”,这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牵手“联姻”,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手机上种田”,种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智慧农业生产为农村现代化插上翅膀。
作为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近年来,内蒙古综合运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改变传统种田场景,提高春耕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正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图为葡萄种植园区下自动加水装置。郝克强 摄智慧“绳子”精细作业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南营村蔬菜种植由来已久,主要以白菜、青尖椒等为主导产业,可由于种子小,无论是人工撒播还是传统机械播种,播撒都不均匀,不仅成本高,还影响蔬菜生长。
为提高产量和播种效率,南营村用集体资金购置一台种子编织机,满足村民春耕备耕需求,并成立志愿服务队,利用闲暇时间免费帮村民完成种子编织。
图为志愿服务队指导村民编织种子线。师慧杰 摄“通过编织机为辣椒、圆菜育苗,预计可育苗600万株,为2000多亩土地提供育苗保障。”南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建国说。
记者在南营村看到,村民们围在种子编织机旁,随着机器的运转,一颗颗种子按设定好的株距,被播种带纸包裹住,经过线轴被播种线固定扭成一根种子绳。
“播种带纸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不会对耕地造成污染,农民将这根线种到地里就完成了播种,可以说是一根‘线’让农民告别了传统播种方式。”郝建国说,编织机能跳过间苗环节完成播种,提高播种效率的同时,实现精量化播种。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
这几天,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的农田里,安装北斗导航的传统农机变成为无人驾驶的“神器”,让农民轻松种地的同时,又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图为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播种。于厦 摄永利村二组村民吴建军今年种了50亩小麦套种葵花,全部采用安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播种,使用方便,播种质量高,不浪费种子,省人工省时间。
小麦套种葵花是河套地区种植小麦的一种模式,通过二者结合,每亩地可各产小麦和葵花500多斤,亩均收入3300元左右。
图为农户往播种机里加种子。张华君 摄据永利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文忠介绍,北斗导航最核心的内容是“精量”,这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了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解决了以往播种不直、行距不匀等问题,每亩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产15%以上,真正实现了高效生产。”
今年,杭锦后旗计划种植11万亩小麦,166台套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械将提升小麦种植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全旗正在抢墒播种,预计4月中旬完成小麦播种。
温光水肥精准控制
“嘀嘀,嘀嘀……”在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巴彦淖尔农高区智慧农场,技术员杨永刚的手机收到了缺水预警提示。他打开“智慧农业云平台”,根据预警提示找到缺水地块,轻轻一点对应位置的放水开关,田地里便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
“智慧农场采取水肥一体化灌溉,当监测系统显示土壤湿度不够时,我就通过手机对预警区域进行定时定量灌溉。”杨永刚说,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多亩地的灌溉。
图为巴彦淖尔农高区智慧农场(资料图)。杨永旺 摄自动化气象站、智能土壤温湿度检测、智能化棚内温湿度检测、智能化土壤肥力检测分析……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格尔图村的一处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里,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基本可以实现科学精准的农业设施种植管理,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提高了经营效益。
“通过棚内数据采集上传中心控制平台,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棚内温湿度控制,土壤水肥自动补偿,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内容,每年产量可提高20%至30%。”基地工作人员赵梦莹说。
图为赛罕区智能温室大棚里的多功能气象站。刘怡彤 摄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科技支撑,播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