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0:59:40 来源: sp20241215
图①:耸立于武汉武昌蛇山的黄鹤楼。 本报记者陈斌摄 图②: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花乡田园综合体。 本报记者陈斌摄 图③:武汉首个矿山主题景区——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本报记者陈斌摄
图④:武汉文旅集团农文旅项目林语未来村·乡耕艺境。 本报记者陈斌摄 图⑤:杜公湖科普馆。 图⑥: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 图⑤、图⑥为东西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汇两江,纳百湖,武汉缘水而生,因水而兴。165条河流、166个湖泊、145公里长江岸线、淡水总面积占据全市面积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近年来,武汉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再现千年前孟浩然笔下的诗意江城。
位于武汉西北角的东西湖区,是武汉以水定城、以水定业的典型代表,不仅独占武汉6座国家级湿地公园中的两座,更有4条河流穿行境内、26个湖泊星罗棋布。立足自然禀赋,坚持绿色发展,如今这里正逐步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近日,记者走进东西湖区,感受“湿地之城”宜居宜业的好生态、文旅融合的新脉动。
保护湿地,巩固生态屏障
漫步于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湖间栈道,微风拂面,湖面波光粼粼。“这里的每个季节都有花开,处处有风景,我们一家人特意从汉口开车来打卡拍照。”武汉市民陈晨说。
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东西湖区的东部,依托该区面积最大的城中湖建设而成。早些年,金银湖周边遍布鱼塘和农田。1992年,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金银湖毗邻的金山大道是开发区的经济大动脉,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往金银湖一带聚集,湖泊调节功能效果减弱。
“要守好原生态的湖泊环境,不能让金银湖被水泥森林蚕食。”金银湖公园管理相关负责人尹锦程说,2001年,东西湖区联合武汉市园林局(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筹建金银湖公园。2004年12月,金银湖公园基本建成,免费向游客开放。
公园初建时,水域封闭,园区功能较为单一。为了拓展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设置了水榭、栈桥、浮桥、码头等亲水空间,形成可观、可赏、可游的景观格局。“公园总占地1155亩,其中湿地面积占91%,园内及周边共有植物品种188种,常年有10余种鸟类翔集……”谈起公园,尹锦程如数家珍。
2007年,金银湖公园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如今这里已成为集生态保护、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及雨水调蓄为一体的生态公园。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途径,持续擦亮东西湖区生态底色。”尹锦程说。
从一片荒湖沼泽,到围垦造田,再到湿地花城、人水共荣,因湖而名的东西湖区通过湖泊退养、截污治理、水质提升,如今已实现水与城交相辉映、人与景和谐共生。
不仅是湿地建设,东西湖区还持续巩固生态屏障,按照“流域治理、水岸同治”的原则,搭建区级流域河湖长工作体系,增设流域范围内非临水社区级河湖长,实现临水区域和非临水区域全覆盖。目前,东西湖区全区劣Ⅴ类水质湖泊全部消除,Ⅲ类及以上水质湖泊比例大幅增加。
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挑战户外极限泵道,体验一站式采摘果园,畅游滨水绿道,每到节假日,东西湖区府河沿岸的梧桐雨片区就成了武汉市民的打卡点。
府河过境东西湖区长度约38.5公里,其中府河南岸将军路段因远离居民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度成为武汉市最大的建筑垃圾渣土消纳场地。“当时这里每年要消纳近21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提高。”武汉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许义文介绍,前些年,东西湖区也很重视府河流域的治理,可府河南岸建筑垃圾体量大、情况复杂,要修复并不容易。
整治河流就像求医问诊,要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去年以来,东西湖区按照“水、岸、城、村”的全要素综合治理模式,沿府河38.5公里岸线,遵循西段保护、中段修复、东段利用的原则,开展理水、造林、营城、美村四大行动。
“我们在建梧桐雨片区时,就地取材,大量利用了这里废弃的建筑垃圾。”许义文介绍。不仅如此,建设者们将影响老城改造的3150株法桐移栽至场地内,形成8公顷梧桐林带;将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收集起来,经过净化过滤后,进行绿化浇灌和水体补给;利用原本地形打造蓄水池,通过绿地、透水铺装等渗透75%的年平均降雨量,实现水资源持续循环利用。
让“垃圾”成为资源,梧桐雨片区的建设节省了近千万元的成本。“片区现在集赏花、运动、游乐等多种活动于一体,已经成为城市的热门打卡地。”许义文介绍,片区每年还吸引2万只候鸟栖居。
东西湖区通过扩大绿色服务,创造更多的绿色生态福利,让“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目前,东西湖区口袋公园总数已达46个,建成绿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5平方米。“春日桃花烂漫,夏日荷花亭亭,秋日芦苇摇曳,冬日红梅映雪。在东西湖区,一年四季都有赏不完的美景。”东西湖区主要负责人说。
文旅融合,增强城市底蕴
白墙灰瓦、小桥流水、森林木屋,在东西湖区“鄉伴慈惠”景区,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虽是工作日,可特色民宿早已被预订出去。“我们植入艺术、休闲、文旅、研学、餐饮、民宿等元素,形成具有田园特色的农旅产业链,让游客愿意来,也留得下。”蔡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君说。
蔡家社区依水而建,水文化特色鲜明。2005年起,这里就通过生态治理和农旅融合,每年吸引不少游客。但是,由于缺乏游玩体验项目,游客一般只能一日游,对景区的发展带动效果并不明显。
为此,社区努力补齐发展中的短板。“我们首先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整体提升村湾的道路、水塘、房屋等环境,然后再打造亲子菜园、艺术街区、研学休闲游精品线路等热门项目,补齐服务链条。”王君介绍,他们现在已经突破传统农家乐模式,让5个自然村打造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格局,以“小而精”带动社区产业共同发展。
蔡家社区只是东西湖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缩影。近年来,东西湖区依托独特人文和山水自然资源优势,致力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我们持续打造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条精品乡村休闲线路、6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强化全区乡村休闲游目的地、城市研学体验大课堂、精致农业的集散地功能。”东西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西湖区正建设多个彼此支撑、优势互补的旅游休闲综合体。
据了解, 东西湖区5年来投资数亿元打造各类美丽乡村环境整治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9个。今年1—7月,东西湖区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260.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890.82万元,同比分别上涨48.5%和36.7%。“我们将继续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发展‘绿’文化,以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文旅,推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东西湖区委书记彭涛说。
(王绍绍、欧阳易佳,《人民论坛》记者常妍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6日 19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