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流量”变“留量”的文旅密码

发布时间:2025-01-01 23:01:26 来源: sp20250101

  近日,随着哈尔滨旅游火爆出圈,一些地方也纷纷亮家底、上大招,一场文旅市场的“流量”之争鏖战正酣。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力、市场驱动力、技术驱动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各类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交替“出圈”,折射出旅游市场的潜力和活力。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综合带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客观需要。在这场热闹的流量争夺战中,不少城市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网络流量和游客流量,但许多旅游目的地仍具有旅游场景单一、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线路品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其将热度转化为在地效益、将短期高度关注转化成持久旅游吸引力的能力。在旅游消费需求呈高品质、多样化以及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的新趋势下,只有以特色文化赋能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才能更好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提升“人气”的关键一环。当前,居民在旅行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相约看展游”“美食攻略游”“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融合发展业态成为旅游新时尚,旅游吸引物不再局限于自然景观、人造景观等,戏剧节、音乐节、动漫节、演唱会、美食节、体育赛事等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将优势旅游资源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物的表现力和趣味性,提高营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能精准触发游客的出行动力,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同时,旅游目的地多样化旅游场景打造能力、精品旅游线路设计能力、旅游项目开发能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也需随之提升,在引来游客后,为其提供难忘的、能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旅游体验,增加游客的重游意愿。如此,才能切实将“流量”转为“留量”,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应坚持以文塑旅,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创新、丰富旅游场景、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拓展文旅深度融合的消费空间,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更好满足不同旅游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旅游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人文的乡愁,当地居民习以为常的地貌景观、农业景观、工业景观以及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在文化创意、良好服务的加持下,均可以为游客带来新奇、愉悦、震撼等感受。例如,南方人涌入哈尔滨的早市体验东北人的生活,充分说明了不同城市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游客希望体验不同文化的行为逻辑下,依托独特的地方人文与景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场景,开发与旅游场景浑然一体的旅游产品和项目,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魅力,既可以使游客在放松的同时增长见识,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可以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例如,以优美的农业景观为资源基础,以农耕文化为体验内容,设计农业生产体验场景,让游客体验“土特产”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各个环节,化风景为场景、化文化为项目、化体验为产品,可以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助推农业价值链的提升。巧妙设计旅游场景,还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景区消费平台入口、品牌培育的功能。游客一旦观看生产过程、参与生产过程、体验文创过程,更容易对这类旅游产品倾注情感,也就更乐意购买产品。

  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深刻影响旅游信息获取、供应商选择、消费场景营造、便利支付以及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链条。旅游目的地要想获得持久竞争力,还需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践充分证明,将优势旅游资源与特色文化、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建立旅游全产业链,对于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很关键,借助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传播力,提高既有本土品牌的影响力也是节省营销成本的可行途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钟 黎 郭 珍)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