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36:47 来源: sp20241221
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浙江水利资源丰富,河流多流经丘陵山区,蕴藏巨大水利动能,具备兴建抽水蓄能电站的天然优势。在浙江庆元群山之间,被誉为“绿色充电宝”的庆元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正酣。该电站总装机120万千瓦,建成后将承担电力系统调峰、填谷、调频、储能等任务,在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实现多能互补能源结构,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浙江分行发放3.5亿元中长期贷款,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国家开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加大绿色金融供给,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促进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今年1月至5月,国开行发放绿色贷款超过2000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国开行积极助力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以及钢铁、石化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节能降碳,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同时,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将碳减排效应纳入评审环节,已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100亿元。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近年来,河钢集团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着力构建以能源、水资源、固体废物“循环圈”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国开行河北分行积极跟踪对接,融资支持河钢集团开展脱硫脱硝除尘和冶炼废气、废渣综合利用等方面技术开发和应用。随着脱硫脱硝技术的推广应用,河钢集团每年可节约煤炭消耗14880吨,河钢集团下属企业邯钢公司每年可减排烟气量34亿立方米。河北分行员工魏天宇表示:“我们将积极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国开行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对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域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动一批典型项目落地,用心用情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没有修建干流大坝、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古蔺,国开行四川分行积极支持赤水河干流古蔺境污水治理工程,在古蔺县64个行政村建设555个污水处理站,并提标改造5座存量污水厂,将当地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至原来的4倍以上,进一步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在贵州习水,国开行贵州分行按照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治理修复思路,支持统筹推进赤水河流域污水治理、河道整治、护岸修复、生态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项目新建污水管网400余公里,推进河道生态修复177公里,开展库区消落带治理面积约14.29万平方米,助力绘就水清岸绿鱼欢畅的生态画卷。
围绕增绿、防灾,国开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支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领域发展;支持水利枢纽、水库、河道治理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助力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共护江河安澜。
为持续优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助力破解生态环保领域融资难题,国开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持路径。
地处山东日照市东港区西部的日照水库,是山东省第七大水库,也是日照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兼具防洪、灌溉等功能。然而,由于生态保护不到位,水库一度出现“用水危机”。为保护好这处水源地,国开行山东分行与当地携手,探索以EOD模式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融合”开发,将生态环境作为关联产业的投入要素,让市场化主体把这些产业未来的收益提前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中,再通过后期的产业价值增值,收回治理成本。
今年以来,国开行山东分行向日照水库EOD项目发放贷款2.54亿元、累计发放4.14亿元,支持系统实施隔离围栏建设、垃圾拦截系统完善、上游河道湿地修复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同时,支持发展环境污染小、发展空间大、市场预期好、项目收益佳的产业,反哺生态建设投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如今,水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翘嘴鲢子等土著鱼类种群明显恢复。同时,当地榛子、苹果、茶叶等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市场销售价格稳步提升,周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务工和项目运营等方式,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山东分行员工迟守栋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持续探索金融服务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效模式。”
国开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开行将强化职能定位与做好“五篇大文章”相结合,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加大对能源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责编:董童、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