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6:15:02 来源: sp20241227
图①:未施菌剂和施用菌剂玉米(右)成熟期的穗部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黄 超摄 图②:未施菌剂和施用菌剂玉米(左)大喇叭口期的生长情况。 图③:未施菌剂和施用菌剂玉米(右)抽雄吐丝期的根系生长情况。 图②③均为刘咏梅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蔡华伟
金秋十月,粮满大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滹沱河蜿蜒向前,秋风吹过玉米地,沙沙作响。
南岗镇小客村的种粮大户祁银锁一早就来到田里,等着从保定赶来的河北农业大学师生。这是农大的一片攻关试验田。
“叔,来了啊!”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吴伟远远看见祁银锁,热情招呼,“您家玉米收了吧?”
“早几天就收了,亩产1200斤,还不赖。”祁银锁迎上去,“今天来瞧瞧你们的。”
今年“三夏”,农大师生与祁银锁约定了一场“擂台赛”。
滹沱河周边农田多是砂质土壤,保水保肥性差,不利于庄稼高产。农大在这里设立“百亩攻关试验集群”,定期采样做试验。
“通俗地说,就像先给土壤‘体检’,再配‘营养餐’。”带队教师薛澄介绍,针对不同土壤的实际情况,通过施用不同类型微生物菌剂,来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进而实现增产。
与土地打交道30多年,爱动脑筋的祁银锁在自家田里也做起了试验:一块地分成两部分,一边只用化肥,另一边还用了养殖场粪水,“这是摸索出来的土办法,想试试到底能不能增产。”
7月的一天,农大师生来到试验田,测定株高、茎粗以及叶绿素含量。祁银锁也兴冲冲地跑去看。
只见一米见方的土坑里,教师张猛正带着几个学生观察土壤剖面,“耕层大约有25厘米,往下就是砂土,属于培肥型中低产田。”
“俺的地也这样。水少了,怕旱;水多了,肥就冲跑了。”祁银锁接过话茬,“你有嘛好法儿?”
“我们用了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的方法,还施了微生物菌剂。”顺着张猛手指的方向,几组地划分开来,写着不同菌剂名称的几块标牌立在地头。
“俺家地里也做试验哩,帮瞧瞧去?”祁银锁发出邀请,师生们起了劲,说走就走。
来到自家的玉米地,祁银锁自豪地介绍起他的“土方”。
“连年直接大量使用粪水,土壤容易盐渍化,产生病虫害”“微生物菌剂促根增产,还能抗病”“上半年咱试验田里的小麦,增产两成多”……学生们议论开来。
“可我用这个办法,效果也不错。”祁银锁说,“你们的菌剂真管用?”
“叔,从现在起咱打个擂台咋样?等入秋打玉米看结果。”年轻学生初生牛犊。
“好,那就比比看!”种粮大户也不含糊。
玉米一天天长高,农大师生多次往返学校与试验田,仔细观测记录长势,取回不同样品对比分析……祁银锁也一直惦记着这场“擂台赛”,经常到田里察看庄稼长势。
转眼到了秋收,玉米地里又热闹起来,迎来收割前农大师生的最后一次取样。
“现场能测出产量吗?”祁银锁钻进试验田问道。
“科学的数据要回实验室才能分析出来。”教师许华森解释,“但是,现场可以做一个直观对比。”
他从几块田里各掰一些玉米,依次码放,“这是施用不同类型菌剂的玉米,您看看,有什么区别?”
祁银锁是个明眼人:自己地里的比最大的短了两三厘米。
“普通的是16行、每行34粒,咱们的是18行、每行38粒。”有学生快速报出结果。
“这场‘擂台赛’还是大学生赢了!”祁银锁竖起大拇指。
“谁赢不重要,我们就想做个示范。”吴伟一拱手。
“马上要种冬小麦,指导指导我成不成?”祁银锁说。
“成啊!”许华森爽快地掏出手机,“留个联系方式,有啥问题随时找我。”
围拢过来的农民也议论开了,越说越热闹。玉米地里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1日 0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