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夸他“无匹双”,梁启超赞其著府志“第一”——这位布依族的西南儒宗究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升平四海同文轨之②

发布时间:2024-11-05 08:58:58 来源: sp20241105

  清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西南民族地区,以非凡的文学才华名动全国。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编撰的方志被认为是最上乘之作。《清史稿》评价他是“西南大师”,曾国藩称其为“西南巨儒”。

  他就是贵州布依族诗人——莫友芝。

  ▲莫友芝像。(资料图)

谁道西南无文章?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陆续改土归流,历任流官以移风易俗和传播儒学为己任,中华文化深入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大批少数民族文人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文学世家,如纳西族木府家族、彝族余氏家族、白族何氏家族等。莫友芝及其所在的布依族莫氏家族正是西南文学之盛的卓越代表。

  

  ▲莫友芝(中)。(邓永平 画)

  莫友芝1811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据说,他3岁识字,7岁读《毛诗》《尚书》,21岁便考取举人,名动乡里。

  莫友芝最卓越的成就是他的诗歌。

  晚清内忧外患,贵州也数年战乱。身居西南的莫友芝,用沉重的诗笔写下动荡的历史和社会百态。

  1857年,莫友芝回遵义过中秋,途中遇到清平籍轿夫,与之攀谈,写下《记清平轿夫语》:

  清平围三年,

  粮绝至食人。

  食人逾百日,

  十月岁丙辰。

  将战乱中惨烈可怖的社会现实写在诗中,字字平淡,却是沉痛至极。

  但当时地方官员却不顾乱事未平,反而大办宴会,莫友芝作诗嘲讽:

  重令倾城走折趾,

  巷舞街歌夸不谖。

  呜呼!当途善后只如此,

  使我气结何能言!

  莫友芝创作了300多篇反映混乱时局、社会昏暗、官吏腐败的纪实诗。这些诗歌真实生动,诗与史高度融合。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莫友芝全集》。(图片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莫友芝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创作了相当多的诗篇,反映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莫友芝忧心国事战局,昼夜难安,睡梦中竟见到清军大破英国侵略者,收回和议赔款,梦醒作诗:

  “前军夜报收洋舶,喜载金钱奉至尊”。

  然而,他的梦未能成真。

  1860年,已近天命之年的莫友芝会试落第,出京南下,目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和清朝政府的昏庸软弱,心情激愤,写下《有感二首》:

  海腥吹入汉宫墙,

  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

  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

  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塌事殊南越远,

  可容鳞介溷冠裳。

  他痛斥侵略者的狼子野心、鞭挞清廷的懦弱无能,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民族受辱的悲痛。

  唐代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杜甫的精神穿越时空,“诗史”的品格流传千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落地生根。

方志总集夸当世

  莫友芝的成就不仅在于诗歌,他还编撰了《黔诗纪略》和《遵义府志》两部巨著。

  《黔诗纪略》是一部明代贵州地方性诗歌总集,总计三十三卷,收录了二百四十余位诗人的两千四百九十八首诗作,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文献,连接起贵州自明代至清末长达五百多年的辉煌文学史,极其珍贵。

  

  ▲《遵义府志》补刻本。(贵州省档案馆藏)

  《遵义府志》是莫友芝和郑珍二人共同编纂的一部遵义地方志,体例完备,材料翔实,无论是体例编排,还是内容选择,都力求精益求精,令后世称道。史学界认为《遵义府志》可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齐名。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盛赞:“郑子尹、莫子偲之《遵义志》,或谓为府志第一。”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也称“郑、莫《遵义府志》是旧方志中的名著”。

  莫友芝还精于书法,特别是篆书,是清代十大书法家之一。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版本学家。他遍游江、淮、吴、越,结交名士,搜访奇书,所藏宋、元、金、明、清刻本、抄校本、稿本极多。

  

  ▲莫友芝隶书扇面页。(贵州省博物馆藏)

诗礼传家多俊彦

  在西南地区,受中华文化长久熏陶的众多少数民族中,诞生了许多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学家族,他们以庄严的家风、源深的学养、卓越的事功,在各民族中持续发挥影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数异彩。

  莫友芝的曾祖父莫嘉能创办乡村私塾,教授乡里;祖父莫强是秀才,在乡中开馆授徒从事教育,声名甚著。父亲莫与俦,嘉庆年间高中进士,由庶吉士出任四川盐源知县,多有政绩。莫与俦尤擅考据学,对贵州历史地理多有创见。他去世后,曾国藩亲自为他作《翰林院庶吉士遵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黎庶昌称其“以朴学倡导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友芝的弟弟莫庭芝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莫祥芝在江浙为官20年,沈宝桢评价他“风骨遒劲”。

  莫友芝次子莫绳孙,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俄国、法国,任参赞。回国后专注藏书,整理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

  嘉庆二十三年左右,莫与俦在家中屋后建造了影山草堂,这里充满了莫友芝童年的回忆,莫友芝把他自己乃至他一家人的成就都归功于影山草堂。莫氏家族以教育为底蕴、以汉宋之学为根基,学术与文学成就齐头并进。在莫氏家族几代人的影响下,形成了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百余年间传承不绝、影响甚大的“影山文化”。

  

  ▲莫友芝纪念馆。(图片来源:独山县人民政府)

  家学渊源、家族文化、家国情怀,塑造了莫友芝这位西南少数民族文人的人生传奇。

  他经历战乱和科场不第,潜心学问,执教乡里,备受推重;入曾国藩幕府为客卿,往来大江南北,尽交魁儒豪彦,饱览秘籍善本。

  曾国藩在《送莫友芝》的诗中写道:“豪英不地囿,十九兴偏邦。黔南莫夫子,志事无匹双。万书薄其腹,廿载幽穷乡。”

  又在给莫友芝一封回信中写道:“每览尊集及子尹兄所著书,窃幸并世幽人,已有绝学;西南儒宗,殆无他属,钦企不可言喻。”

  

  ▲莫友芝赠与曾国藩的扇子。(图片来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数字博物馆)

  莫氏家族继承先贤思想,传承儒家文化,发展地方教育,促进了黔地历史人文的极大发展丰富,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本。从一位少数民族诗人蜕变为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西南大师”,莫友芝成为清代西南少数民族传习中华文化的又一位见证者、贡献者、推动者。

  (作者简介:平海涛,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讲师,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研究员)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刘渝西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