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7:48:54 来源: sp20241124
核心阅读
大屏实时监测、风险及时预警、平台真实模拟、科学布置点位……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依托信息技术,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对桥梁安全、城市内涝、管网运行等城市重大安全事项的科学监测,并将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下午5点,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警报声响起。
系统显示,包河区繁华大道跨南淝河大桥的多个监测装置发出预警。调取视频监控发现,该桥出现混凝土搅拌车等重型车辆在桥上聚集的情况,可能会对桥梁造成损伤。监测中心随即向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发出预警,并通知交警部门前往现场疏导。40分钟后,桥面恢复正常通行。
从发现险情到处置完毕,整个过程不超过1个小时。近年来,合肥市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对桥梁安全、城市内涝、管网运行等城市重大安全事项的科学监测。一道道由数字化手段建立起的安全屏障,正在守护合肥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全面监测——
安全隐患治理从被动到主动
当城市出现内涝时,下穿式立交桥(以下简称“下穿桥”)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路段。如何及时监控城市内上百个下穿桥,并及时进行应急处置?
走进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防汛指挥调度大厅,一张大屏显示着全市160余座下穿桥的积水情况。记者点开蜀山区清溪东路下穿长丰路监测点,不仅可以看到实时积水水位,视频监控还展示了该下穿桥西入口、东入口、地势最低点的情况。
同时,系统还接入了气象、水文、公安等部门的雨量站点、河道水库水文站点等监测信息,实现了对市内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测。
“过去我们只能去现场查看积水情况,处置内涝的效率不高。如今,通过综合下穿桥积水实时监测数据、附近泵站排水量数据以及降雨量气象数据,我们能够迅速发现险情。同时,通过积涝位置和人员车辆卫星定位,实时调度积涝点附近人员车辆及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郭艳茹介绍。
如今,合肥已经建立起包括排水管网监测在内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在一期工程,我们仅以5座桥梁、27公里管线作为试点。经过二期建设,目前我们的监测范围已经覆盖137座桥梁、5005公里燃气管网、1484公里供水管网、554公里排水管网等,共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布设100多种、6.4万套前段感知设备。”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处处长黄春兰说。
截至3月底,借助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市已累计处置供水管网泄漏、内涝积水、桥梁结构损伤等各类风险预警780余起,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今年3月,该工程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黄春兰看来,城市生命线工程不仅能够及时处置风险隐患,更让城市管理更为主动,“过去,城市管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让我们直面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从被动解决向主动防控转变。”
在繁华大道跨南淝河大桥的重型车辆聚集险情解决后,监测设备显示桥体部分数据恢复缓慢。“这提示在事故中桥梁结构未发生重大损伤,但有可能影响使用寿命。对此,我们加强了对该桥的交通管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任青龙说。
创新支撑——
高科技手段守护城市管网
为破解城市安全发展难题,合肥市联合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作为清华大学、安徽省、合肥市三方共建的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清华合肥院正在为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走进清华合肥院,一座不同寻常的实验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这个长35米、宽15米、高3米的空间内,供水、燃气、排水、热力等各类管线分布其中。
“城市管网多数置于地下,存在监测和泄漏定位难的情况,而且各种管网往往平行或交叉布置,容易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为了研究城市地下管网灾害规律,我们模拟真实城市环境等比例搭建了地下管网安全实验平台。”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说。
该平台可模拟各类埋地管线的泄漏、破损、形变等多种灾害的演变过程。“例如,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掌握燃气的扩散规律,再结合城市燃气管线和暗渠、雨污管网、电缆沟等数据找到可能的燃气聚集区域,绘制城市燃气安全的风险热力图,就能做到在日常监测中科学布置监测点位。”侯龙飞说。
灵敏度可达到0.1%的燃气探测器、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1米的水管网检测智能球、溯源时间小于30分钟的水质多特征污染溯源仪……截至目前,清华合肥院已申请各类专利和软著权300多项,这些成果大多已应用于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中。
在清华合肥院传感与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殷松峰看来,清华合肥院能够产生如此多的科研成果,一方面是依靠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源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我们的研究都是面向产业的,在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应用端的需求,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攻关。”殷松峰说。
全省推广——
建立“1+16”安全监测运行体系
“依托城市生命线工程,我们已经实现对15座桥梁、817.09公里燃气管网及相邻地下空间、993.32公里供水管网、1358.07公里排水(雨水)管网的实时监控。”芜湖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园林科科长钱元元说。
走进芜湖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在监测屏幕上,今日预警情况、各类管线风险评估、监测设备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
芜湖的城市生命线建设正是脱胎于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合肥模式”。
2021年,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16个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同时,依托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升级建设覆盖全省的省级监管平台,与各市监测中心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
“安徽已建立起‘1+16’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监测运行体系,即1个省级监管平台、16个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网。”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鲍春荣介绍。
在安徽其他地市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中,合肥的“生命线”技术团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向每个地市都派出了技术团队,帮助他们组建运营队伍,熟悉业务流程。”清华合肥院安全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汪正兴说。
目前,位于清华合肥院的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还同时承担了省级平台的监测运营。“我们每天下午都要召开一次全省带班调度会,解决各市在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通报近期的险情监测情况和重点注意事项。”合肥监测中心带班负责人张壮壮说。
截至3月底,安徽的城市生命线省级监管平台已累计汇集14.4万公里的城市地下管网基础信息数据,地上建筑模型覆盖面积945平方公里,完成布设16.3万余套前端感知设备,全省各平台发布并有效处置三级以上预警1327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14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