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2:58:54 来源: sp20241231
李娜倮教孩子们学习乐器演奏。 虎遵会摄
张翰敏向游客展示扎染作品。 受访者供图
赏美景、品鲜果、观表演、体验非遗……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业态日益丰富,玩法不断“上新”,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2023年前10个月,云南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8.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2%、26.58%。活力十足的乡村旅游画卷徐徐铺开,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七彩云南四季皆有好风景——
雁塔村
老村改造大变样
墙面红土斑驳,窗檐门角陶砖依稀可见,质朴而有韵味;繁密的金黄色小花像一串串鞭炮,挂满了红墙,树荫花香下,是齐整的青瓦,梁上花枝缠绕,梁下横一块木牌写着“花巷雁塔”。如今的雁塔村焕然一新,与3年前相比大变样。
雁塔村距离云南昆明安宁市区仅10公里,但过去一直发展靠后,许多人选择进城务工。村里的红梨远近闻名,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在雁塔村党委书记赵刚看来,这都是村里发展旅游的好条件。
但是,村里的旅游开发却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赚了钱不盖新房修老房?”一开始,村民议论纷纷,愿意的没几个。村民马德会回村,听说村里号召修缮老宅,要打“乡愁牌”发展旅游。看着自家老屋,闲置失修、漏雨又漏风,“能吸引游客吗?”马德会心里直犯嘀咕。
一段时间后,马德会发现雁塔村完全变了样:老屋还是土墙青瓦,但焕然一新、更加牢固;屋后街旁不再堆满杂物,巷子里各色花开。雁塔村通过实施生态融合美村行动,完成了23个家庭农场风貌建设,通过出租、回收、新村安置,流转村里60户老宅,里外翻新,还打造了2公里花巷,形成“一巷一花、一巷一景”的格局;千亩梨园经过修整,花香满园。
环境改善了,游客逐渐多起来,雁塔村逐步形成“生态家宴+绿色采摘”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村民张保友抓住机会,当起家庭农场主,果园里种植8亩红梨,方便游客采摘、选购,一年能挣10万余元。
马德会将自家庭院改造为“马家小院”,经营乡村特色小吃。周末,马德会给院门口的花草浇完水,吹起萨克斯等着乐队老友上门,几位食客也闻声捧场。门内欢声笑语,门外鲜花怒放,“现在走进雁塔村,道路宽了,村庄更美了。”
老达保村寨
“快乐拉祜”名气大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快乐到永远。”走进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寨,快乐的歌声、吉他声飘进耳朵,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的画面映入眼帘。
老达保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也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和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寨子里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小孩,都能歌善舞,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样样精通。他们唱的这首歌就是村里有名的“百灵鸟”李娜倮写的歌。根据自己的生活劳动体验和感受,拉祜族人创作出了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一次偶然的机会,吉他传入老达保村寨,虽然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但如今村里近八成的村民都会弹奏吉他。“跳摆舞,吹芦笙,我们村里连吉他都有200多把。”李娜倮说。
2013年,村里成立村民艺术团和表演队,村里的广场上搭建起大舞台,村民们自编、自导、上台表演,还受邀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日本、希腊等国家演出。2022年,老达保、班利村的30多名村民和专业舞蹈演员一起,带着融合了拉祜族元素的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快乐拉祜”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近10年来,老达保村寨以歌舞演艺带动乡村旅游,抢抓文旅融合机遇,将传统民间歌舞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就地演出近千场,接待游客15.3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475.3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千万元。
“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老达保村寨的文化广场上几乎每天都有演出,音乐响起,舞蹈就跳了起来,几乎一年四季,歌舞不停,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加入其中。
周城村
扎染文化魅力足
“苍山十九峰,峰峰有水;大理三千户,户户织布,家家有染缸。”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的周城村里,白族阿妈们穿针走线,棉麻混纺的织布在她们的手中,变出蓝底白花的纹样。
绘图、扎缝、浸染……这是白族古法“扎染”的步骤。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千百年的传承与保护中,扎染已经成为大理特有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志。
“这是来自苍山上的马蓝、艾草和从老百姓家里收集来的核桃皮。”大理蓝续古法扎染体验作坊里,作坊主人张翰敏正在向游客展示不同的植物染材和扎染的技巧手法。
非遗的活态保护离不开创新发展。十多年前,为了传承守护这份古老的技艺,张翰敏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周城村。“扎染是一种美的象征,不仅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更成为很多来旅游的人的乐趣。”
随着体验式旅游成为新热潮,扎染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周城村,体验白族扎染,或购买一件扎染的衣服,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项目。
选布、扎好布料、浸染……来自昆明的朱女士带着女儿,专程前来体验扎染技艺,在幽静的白族小院里,感受蓝靛溶液慢慢浸透布料。“亲手制作一块扎染小方巾,很有意思。”朱女士说。
“非遗项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张翰敏介绍,扎染尤其受亲子家庭、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欢迎,每年店里能接待5万多名游客。“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离不开文化。未来,我将不断创新,将扎染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