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58:08 来源: sp20241122
图①:贵州剑河,少数民族群众在参加展演。
宁 坚摄(影像中国)
图②:吉林长春,科研人员在观察光学反射镜加工细节。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图③:四川达州,村民捧起丰收的稻谷。
邓良奎摄(人民视觉)
图④:安徽阜阳,入伍新兵在相互整理戎装。
王 彪摄(影像中国)
图⑤:江西樟树,驻村第一书记(左)在和村民交流。
周 亮摄(人民视觉)
图⑥:浙江湖州,环卫工人在工会驿站休息。
谢尚国摄(人民视觉)
图⑦:河北三河,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
邵玉姿 赵永辉摄影报道
图⑧:广东清远,快递小哥在送快递的路上。
李 纵 钟神锡摄影报道
图⑨:甘肃金昌,手拿国旗的建筑工人。
宋朝军 倪彩红摄影报道
岁月不居,镌刻光荣梦想;时节如流,谱写奋斗华章。
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第一根国产光纤、第一列高铁列车、第一节“天宫课堂”……神州大地时时有新创造,处处有好风光;第一次买私家车、第一次外出旅行、第一次网上购物……百姓生活充盈着满满的收获,涌动着稳稳的幸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不断成长的新中国栉风沐雨、爬坡过坎,实现了为历史所铭记的恢弘跨越,呈现出为世界所瞩目的辽阔气象!
和新中国一同成长的,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每一个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祖国的发展,有每一个“我”的参与,每份看似平凡的付出,都是对成就今日之中国不可或缺的贡献;祖国的强盛,让每一个“我”都受益,每次看似微小的进步,都在给予人民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人民是国家最坚实的根基。革命、建设、改革,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次次攻坚克难,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如“战斗英雄”郭瑞祥,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最终赢得革命胜利;有的如“改革先锋”严宏昌,滚石上山、埋头苦干,矢志蹚出发展新路……新中国的雄伟大厦,就这样靠人民一砖一瓦、日积月累地建设起来。
国家是人民最有力的依靠。放眼神州,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是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广阔舞台。受惠于电商扶持政策,致富能手廖竹生积极创业,投身助农事业;得益于人才选拔创新,滑板小将郑好好自信乐观,驰骋奥运赛场……小到个人兴趣的满足,大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和综合国力的保障。
回首,是筚路蓝缕的非凡岁月;远望,是迈向复兴的光明图景;脚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汇聚出75年来阔步向前的磅礴伟力,也必将凝聚起继续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底气。让我们走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们,用幸福的笑脸,勾勒一幅百姓和乐、生活和美的动人画卷,用真挚的寄语,演绎一首祝福祖国、致敬时代的深情赞歌,用拼搏的故事,书写一部胼手胝足、接续奋斗的壮丽诗篇!
红色薪火 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胡婧怡
“伟大成就是先辈们用奉献和牺牲换来的,我们要接续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庆前夕,南通远洋船舶配套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技术质量部主管郭宇光以重温党史为主题,为所在支部党员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郭宇光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郭瑞祥的孙子。今年104岁的郭瑞祥,先后参加过大小战斗数十次,离休后仍坚持理论学习,关心时事和国家发展。“爷爷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作风,我们耳濡目染,也希望把他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郭宇光说。
“郭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了解他的事迹后,我们深受触动,一定要讲好红色故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今年暑期,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并开展了沉浸式快闪演出、红色宣讲进校园、红色印记主题巡展等多项活动。
近年来,辽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实施革命纪念馆更新改造,打造红色精品展陈;成立辽宁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城市联盟,推动“资源共享、线路互通、游客互送、宣传互推”。目前,辽宁全省共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6个。2023年,全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共举办各类展览137个,接待观众总人数达1458万人次。
“当年,我们在贵州行军途中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大家兴奋得一夜未睡,讨论着以后想做什么,我说想去管电钮、开电车。”郭瑞祥对郭宇光说,“现在国家建设得这么好,年轻人要继续努力为国家作贡献!”
【延伸阅读】
红色资源丰富,传承形式多样。目前,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到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截至2023年,全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约600个。2023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确定了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
(本报记者张鲁阳整理)
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
本报记者 李俊杰
驱车行驶在通往安徽凤阳小岗村的路上,放眼望去,远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两旁农业产业园生产正忙……“小岗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75岁的村民严宏昌回忆当年,思绪万千。
1978年的一个冬夜,他和村里其他17位村民按下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次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是此前10余年产量的总和;小岗村人均收入也达到400元,是前一年的18倍。
从此,小岗村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小岗村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2.2万亩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实现村民“人人持股”,并从2018年开始每年分红……从“分田”到“分股”再到“分红”,严宏昌都是亲历者,他不禁感慨,是改革让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最近,严宏昌还有个“新发现”:“村里多了许多年轻人。”80后徐文庭慕名前来投资,搞起了水产养殖;90后高宏伟管理着智慧农业产业园,让村里产的高附加值番茄摆上了城里的货架;95后严妹从外地返回家乡,成为旅游公司的讲解员……“看到年轻人愿意扎根小岗村,我们对村子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眼下,严宏昌把土地交由儿孙打理,平日常去村里各处转转,给游客们讲讲当年的故事、说说小岗村的发展变迁。“希望年轻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生机勃勃!”严宏昌说。
【延伸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肉类、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农业基础持续改善,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82.9亿元,支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培育高素质农民近800万人次。
(本报记者常钦整理)
林海深处 接续奋斗
本报记者 邵玉姿
层峦叠翠,云雾缭绕。秋天的清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林海与云海相映。早上7点半,31岁的务林人周赫拿上工具,和五六个工人一起上山了……周赫说,从工作起,老一辈务林人的故事就一直激励着他,“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现在的塞罕坝。”
上世纪60年代,为了阻挡沙地南侵,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来自18个省份的127名大中专生与原有3个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组成了一支369人的队伍。“住的是草棚和地窖,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和野菜,喝的是雪水……条件艰苦,但大家没叫苦,一心一意要把树种活。”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说,“能为后人留下这么一大片绿,我觉得非常自豪!”
60多年来,在一代代务林人的努力下,塞罕坝从一片荒漠发展为115万余亩林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达82%。周赫说,近几年,林场工作主要集中在石质阳坡和林冠下造林,困难不小,但大家都想方设法克服。“我们要向老一辈务林人学习,接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周赫说。
“现在,10.6万亩石质荒山实现绿化,林场每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35.2立方米。”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说,到2026年,林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84%,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将增加到每公顷142立方米。
“希望新一代塞罕坝人继续努力增绿护绿,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国庆节来临之际,已经80岁的陈彦娴仍惦念着心中的那片绿,在记事本上写下了对祖国、对塞罕坝的真挚祝福……
【延伸阅读】
建设美丽中国,共创幸福生活。环境改善方面,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28.6%,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1.6个百分点。生态保护方面,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绿色转型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本报记者寇江泽整理)
山乡校园 书声琅琅
本报记者 杨文明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每一天,是在张桂梅的喇叭喊话声中开始的。没过多久,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便传出琅琅读书声。
在华坪女高,张桂梅既是“张老师”,也是“张妈妈”。2008年9月,政府出资200万元,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正式成立。如今,已经有2000多名女高学生从这里考入了大学,走出了大山。而张桂梅则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华坪女高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年67岁的张桂梅说:“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办学经费不再发愁,教室里安装了空调,学习用品也非常充足。”
“通过教师柔性交流、共建课程资源库等方式,丽江市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村地区,促进教育资源效率更高、质量更好,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丽江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史敬忠说。
在整个云南,通过探索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童伴妈妈”项目等措施,乡村教育的短板也在加速补齐中。《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到2025年,全省不少于26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张桂梅看来,学校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开阔广博的视野和奉献担当的精神。“希望能有更多优秀老师来华坪女高任教,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我们一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放眼未来,她对山乡的明天有更多憧憬。
【延伸阅读】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3年,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8万人。短板弱项不断补齐,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已连续开通20年,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年资助1.6亿人次,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高,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本报记者宋宇整理)
科研探索 勇攀高峰
本报记者 吴 月
“我是一艘小船,能在科学的大海中探索,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科技实力的持续提升和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
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薛其坤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度过。近年来,薛其坤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今年,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薛其坤看来,中国的基础研究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的科学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近年来,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科研一线,创新生机勃发。清华大学加强有组织科研,设立“笃实专项”,对基础学科准聘期青年教师“一人一策”提供稳定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持续推进“基础学科攀峰计划”“重大战略引领计划”等,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菁菁校园,人才茁壮成长。“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77所高水平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培养基地,厚植科研土壤;“强基计划”实施4年来,青年学生努力追逐基础研究梦想……
登上一座高峰,只是下一段攀登的开始。“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向新的目标进发,用更多的科研突破、用更大的科研成就回报祖国。”薛其坤说。
【延伸阅读】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十一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这些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投入。我国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
(本报记者喻思南整理)
列车飞驰 穿山越海
本报记者 李心萍
早晨7点50分,国铁北京局动车组司机韩军甲准时到达动车所。手比眼看、高声呼唤、检查仪表、确认信号,韩军甲驾驶复兴号动车组平稳出发……
韩军甲已经当了32年的列车司机,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如今的和谐号、复兴号,韩军甲先后驾驶过35种车型,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速度升级。“经历了时速从60公里到350公里的飞跃,我很自豪。”韩军甲说。
列车穿山越海,助力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等指标稳居世界首位。今年1至8月,铁路发送旅客29.96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228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天都有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通过万里铁道完成交通出行。
升级的除了速度,还有密度。截至今年9月,中国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高铁里程超4.6万公里。我国建成了铁路网覆盖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达铁路网络。“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铁路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型运输到逐步适应型运输的历史性跨越。”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眼下,在中国中车长春、青岛两个基地的生产线上,新一代复兴号动车组列车——CR450样车正紧锣密鼓地生产。“从CR400到CR450,制动响应时间缩短0.5秒,车体重量减少12%,牵引效率提升3%,能耗降低20%。”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介绍。
“铁路科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希望有机会能驾驶着CR450列车,奔驰在祖国的万里铁道上!”韩军甲说。
【延伸阅读】
目前,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联通了全国超过80%的县(市、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交通运输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截至目前,全国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截至去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543.68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万公里,港口生产性码头泊位22023个,民用运输航空机场259个。
(本报记者韩鑫整理)
遨游星空 载梦远航
刘诗瑶 占 康
此时此刻,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正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截至目前,三名航天员的“太空出差”时间已超过5个月,他们将在中国空间站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
与此同时,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其他航天员正在进行训练,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继续备战,日复一日,紧张有序。
天地一心,筑梦航天。1998年1月5日,在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6年过去,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员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和壮大。如今,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等在内,航天员的类型更加丰富。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是航天员大队公寓门口写着的8个大字,也是全体航天员共同的坚定信念。航天员们常说,他们的状态只有两种——飞行和准备飞行。自从航天员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中国航天员接续飞行,迄今已有22名航天员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次次在太空标定新高度。近期,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结束,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人才支撑。
航天员朱杨柱说:“感恩伟大时代,让航天梦与强国梦交相辉映。”航天员桂海潮说:“有了空间站这个新舞台,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航天员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将激励更多人追梦不止,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
【延伸阅读】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2023年,中国航天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累计发射突破500次。目前,载人航天技术已攻克10余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系统级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中国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
(本报记者刘诗瑶整理)
电商园里 创业正忙
本报记者 王 丹
“竹生,谢谢你帮我们把莲子卖出去。”收到了白莲销售分红的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村民廖金发握着廖竹生的手连声道谢。廖竹生是廖金发的同乡,也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今年夏天,他把电商直播间开到莲田里,解决了村民的白莲销售问题。
廖竹生双手手腕先天性无法伸直,拿不起重物。2015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宁都县公益电商培训班。之后,他申请了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成立电商创业团队,入驻宁都县电商产业园。“县里给我们减免房租和水电费,还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和宿舍。”廖竹生说。
近年来,宁都县大力发展“电商团队+种养基地+农户”“农民创业+政府服务”等,实施宽带进村入户、电商进农村选点布站等工程,建立电商示范服务站。“我们希望通过电商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并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宁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冬荣说。
“宁都小赖爱做菜”“小廖吃宁都”……通过公益培训,宁都县培育了一批电商达人。“截至目前,宁都县电商培训班共开展培训300多期,培训人数超1.5万人次。”宁都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杨红生介绍,当地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现在,除了管理自己的团队,廖竹生还担任电商园兼职讲师和宁都技师学院老师。“创业至今,我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许多乡亲脱贫,这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廖竹生说,“我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特产走出大山,帮助更多乡亲增收!”
【延伸阅读】
近年来,我国电商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全年网上零售额15.4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全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今年,9部门出台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国培育100个左右农村电商“领跑县”、1000家左右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1000个左右县域直播电商基地、10000名左右农村电商带头人等目标。
(本报记者王珂整理)
技能人才 竞相涌现
本报记者 王欣悦
热风枪高速运转,李小松手拿镊子,屏住呼吸,瞄准变色的灯珠,加热、拆取、更换,一气呵成……在数千颗LED像素灯珠中,李小松能迅速准确地辨别色差。
2018年,李小松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现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学习光电显示技术,此后,他加入了校企合作共建的“工匠工坊”。“我们将企业生产经验融入教学实践,同时注重个性化培养,让学生在课程安排、学习进度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权。”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校长聂强说。
进入“工匠工坊”后,李小松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在技能比赛中获奖。2022年,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他夺得了光电技术项目金牌。
李小松的成长之路,契合了重庆培养技能人才的发展之路。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巴渝工匠”计划,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已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04个。同时,重庆着力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我们把竞赛训练和工匠培养结合起来,激励更多人磨炼技艺、追求卓越,助力青年技能人才、新型工匠的培育选树。”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
2023年,李小松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专业实训教师。前阵子,他还担任了今年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国家集训队的外聘教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案例分析,帮助中国队队员提升竞技水平。最近,李小松即将到企业顶岗学习。“技术迭代不等人,要经常‘充电’才能不掉队。”李小松说,“我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培养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延伸阅读】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30%,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技术力量。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置1394个专业,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以来,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1亿人次。
(本报记者吴凯整理)
运动健身 添彩生活
本报记者 王 亮 季 芳
刚参加完2024年世界全项目轮滑锦标赛,国家滑板队运动员郑好好就回到了广东惠州的训练场。上板、滑行、摔倒、爬起……循环往复上百次,是她每天训练的常态。“从7岁生日收到第一块滑板,到不满12岁参加奥运会,女儿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国家的培养。”郑好好的母亲王哲说。
郑好好的经历,是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炼认为:“近年来,国家在优化人才选拔路径、创新备战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在器材、科医、后勤等环节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支撑着我国运动员们不断创造佳绩。”
新学期伊始,奥运冠军马龙、陈梦、冯雨和潘展乐来到北京大学校园,和2024级新生一起开启“开学第一跑”。运动员们带动群众开展体育健身,走进校园传播体育知识,恰恰呈现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的关系。
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多个全国性全民健身活动在各地开展,助推群众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从“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不断升温的“马拉松热”,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聚焦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带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制造、体育传媒等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运动让人快乐和自信,希望更多青少年加入运动的行列,我们一起走向户外、走进阳光,让生活充满活力!”郑好好说。
【延伸阅读】
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取得新突破。竞技体育展现更大作为。巴黎奥运会上,中国队以40金27银24铜,创造自1984年以来境外参赛最好成绩;至此,中国队在夏奥会上已夺303金。群众体育添彩百姓生活。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459.27万个,累计培养公益类社会体育指导员320万人。2023年,补助2491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覆盖近1400个县级行政区域。
(本报记者王亮整理)
网友留言板
@lemons_柠檬猫:感谢所有默默无私付出的英雄们,祝福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橘味哎:家有锦绣山河,国有岁月芳华。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塞北与江南63:新时代,汇聚奋进力量。
@赵翌Roderick:75年栉风沐雨,75年勇毅前行,生逢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更饱满的热情,挺膺担当、不懈奋斗。
@AAA艾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陈老师太胖了:我守护你,不论何时何地;我不是一人之力,我是十四亿分之一!这个世界上最鲜亮的红色非你莫属,爱你,中国!
@安静来一杯午后红茶:致敬峥嵘岁月,筑梦美好生活。祖国万岁!
@01-T-10:国在我在,我在家在,国家有我。
@是可可的呀: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小水滴是也:祝祖国繁荣,人民群众一起奋进!
(曾亦辰、赵瑛珲整理,相关新媒体内容请访问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接力表白祖国”话题)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1日 07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