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20:42:02 来源: sp20241101
日前,江苏省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常州举行。200余位江苏高校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论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之道。
江苏高校着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已建设20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53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200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
布局急需专业,服务未来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情况,需有新举措。布局急需专业,服务未来产业发展,江苏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实践。
南京大学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南京大学校长助理丁爱军介绍,南京大学启动实施“产业科技菁英成长计划”,围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通过与产业界紧密结合,促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循序渐进培养产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要,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州大学近两年来开设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测控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光电信息与新能源材料、智能信息、新文科等6大专业集群。
产教融合需要协同共进。“研究型高校应明确产教融合发展定位,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通过详细规划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目标设定、资源配置、评价体系、成果转化等,确保企业与高校的研究领域和教育目标相匹配,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破解“企冷校热”问题,需要统筹协调好高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利益诉求,不断推进合作走向深入。
畅通双向流动,完善实习实践制度
产教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主动“走出去”,深入产业一线,不断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成为江苏高校的通行做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介绍,该校以项目为牵引,在科技型企业建设了135个项目式实习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度,开展“企业出题—导师点题—学生解题”的项目式实习。河海大学加强产教基地建设,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等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产教基地394个,将反映行业新技术、新趋势的工程实践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施“课内实训工程化,企业实践教学化”。
既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自2010年至今,江苏已遴选4099人次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30多个领域。
江苏大学不断探索产学研教学新范式,校企联合授课课程模块现已增至5个,双师协同授课课程由4门增加到18门,企业授课专家由15人增加到34人,形成了“企业项目进课堂、企业专家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的局面。
立足优势特色,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实现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江苏高校立足自身优势特色,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借助江苏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与南京市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探索实现高校与企业、教师与员工、学生与平台、理论与实践“四个零距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常州大学立足石油石化行业优势与特色,开展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模式改革,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石化产业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介绍。
扬州大学采取“定向式招生和订单式培养”,探索实践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张家港市、常熟市合作,定向联合培养基层农业人才。
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探索,离不开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南京师范大学加强对高校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选派骨干专业教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在教师考核和激励制度上,将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结果、职称评定、岗位晋级、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继续培养的重要依据。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要突出人才和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实效;对教师评价体系要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多关注教师在推动产教融合中的贡献;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完全局限在考试成绩、论文发表、竞赛获奖上,还要关注他们实习实践的表现和在解决企业真问题方面的作为。”
(记者 李健 苏雁)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