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通过“盛典”触达更多读者?

发布时间:2024-12-30 13:32:55 来源: sp20241230

  “茅奖之夜”多平台直播,获奖作家走到聚光灯下——

  本报记者 吴丽蓉

  《工人日报》(2023年12月03日 03版)

  阅读提示

  11月19日晚,多平台直播的“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举行,五位作家走到聚光灯下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对于作家而言,提高作品的质量是根本,转变与时代、与读者联系的方式同样重要。

  现场公布授奖辞、获奖作家登上舞台发表感言、多平台直播……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浙江乌镇举行,五位作家在这里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

  从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开始,中国作协全力打造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大奖项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可以说是新时代文学发展的“破圈”之举。文学如何通过“盛典”触达更多读者?

  作家走到聚光灯下

  聚光灯下,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领取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还播放了五位获奖作家自己配音旁白的主题短片,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现作家形象,探寻他们文学创作的精神密码。

  “希望大家通过这五部短片,从新的角度认识作家,认识文学。”“茅奖之夜”总导演陈学武说。

  这次盛典将文学颁奖典礼与舞台表演相结合,以优质出彩的歌舞节目,串联起各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典礼还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平台进行直播,面向全社会展示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态势。陈学武期待这台晚会能够让观众更广泛地接收到获奖作品的信息,对作家作品、对文学产生随之而来的兴趣。

  从传统的“圈内”发奖,到面向公众的“盛典”,这样的改变,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学界的“破圈”之举。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一场盛典,是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应该享有的荣誉与尊严,也是文学在新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格局下应该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文学的多层次“破圈”

  除了“茅奖之夜”,这次文学盛典还有一系列配套活动,包括获奖作家座谈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网络作家座谈会、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等。这些活动,都在试图打破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圈内圈外的局限。

  事实上,近年来文学的多层次“破圈”正在显现。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就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影视化、有声化,都是符合当下大众需求的阅读形态的延伸。

  东西是较早实现文学作品改编的作家之一,他认为,小说可以搭影视改编的顺风车,却又要保持文学的理想追求。影视剧青睐的是有新意的文学母本,而不是格式化的作品。文学的“破圈”最终都建立在写作的创新与突破之上。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开发了“红色剧本杀”、同名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等改编版本也在酝酿之中。

  在短视频平台上,读书类短视频正在拥有更多观众。《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平台上书香浓郁,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量同比增长279.44%,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直播观看人次则同比增长近1倍。

  刘亮程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在他看来,通过短视频可以将读者引向一个长故事,让大家关注作家创作的广阔世界。他也惊喜地发现,在短视频的世界里,不少读者将他的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剪辑,解读出更有趣的内涵。

  当然,对作家来说,“破圈”并非写作的最终追求。正如杨志军所说,面对“破圈跨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它在传播推广方面的优势,也要看到它催人浮躁的一面。作品可以“出圈”,但作家不可以把这当作自己的写作目的。

  文学和生活的关联

  在乔叶看来,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哪里有人性的光芒闪耀,哪里就有文学。文学应该向着鲜活的生活敞开,让所有的人都能进来。

  话说回来,人们为什么会观看一场文学颁奖礼的直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霍艳撰文指出,除了看到神秘的作家、感兴趣的作品,他们更想看到文学与生活、时代的关联,不光是娱乐消遣也不仅是反映现实,而是带来一种全新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改变生活的可能。

  如何把这种关联表现出来,将会是今后各种文学颁奖礼的努力方向。霍艳认为,文学颁奖只是锦上添花,文学“出圈”也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生产出好的作品,重建和生活的关联,打动人们的内心。

  在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上,与会者谈到,文学是最古老的“元宇宙”,文学在做一件反映现实而超越现实的事。对于作家而言,提高作品的质量是根本,转变与时代联系的方式同样重要。文学终会海纳百川,在全媒体时代容纳更多内容,触达更多读者。

  吴丽蓉

吴丽蓉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