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种粮食 带领乡亲学农技(我的家乡我建设)

发布时间:2024-12-26 00:35:48 来源: sp20241226

  在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魏健(左)正在和学生观察育种情况。   本报记者 刘以晴摄

  核心阅读

  今年44岁的魏健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大学毕业后,在长春创办企业。松原市了解到他有回乡创业的意愿,与他建立联系,帮助流转1.6万亩土地作为试验田,前郭县农业农村局还积极提供技术、人员,帮助他返乡种粮。如今,魏健的农业公司土地流转总面积超10万亩,年产大豆近3000万公斤。

  

  日前,记者走进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只见棕黄土地里,田垄纵横,几辆农机正在作业。这边翻地齐垄,那边增施肥料。“今年再迎个好收成!”站在田野边,返乡创业的魏健信心十足。

  返乡——

  “我回来,就是想把更先进的技术带回田野”

  “这片是黑土地,用不着施太多肥。”蹲下身,抓把黑黝黝的泥土,魏健打开话匣子,“往东走几百米,是黄钙土,肥力稍弱,西头还有一小块盐碱地……”每年备春耕,魏健总习惯先到“地里打个转”,监测土壤情况,分区划块,以便精准施肥。

  “这里本来是块荒地,野花长到小腿高。土质复杂多样,耕种难度不小。”魏健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锄草开荒,测土配肥,2023年,试验田平均亩产大豆超百公斤,“摸清土地‘脾气’,科学种田,才能养地又高产。”

  今年44岁的魏健是前郭县本地人。从村里考入吉林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魏健在长春创办培训公司,生意红火,日子宽裕,“还是喜欢黑土地”的魏健,边工作边读书,成为农学硕士。魏健有心把学来的技术带回田野,可真说返乡种粮,“家里没多少地,也缺点勇气”,魏健坦言。

  松原市适时提供了帮助。松原市首批域外英才名单公布,魏健榜上有名。市委组织部主动与他建立联系,帮助流转1.6万亩土地作为试验田,前郭县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人员帮助。同年年底,魏健带着5000万元启动资金回乡,准备成立一家农业公司——聚焦粮食种植。“我是长发屯人,企业就叫长发集团,我回来,就是想把更先进的技术带回田野。”

  让域外人才“愿意回”。松原市出台“连心桥计划”,收集松原籍域外人才信息,搭建市级领导包保对接、市直部门分类帮扶等机制,针对性提供服务。截至目前,松原市已与3600多名域外人才建立联系。“通过开展‘双创’活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及初创补贴等,帮助人才解决回乡难题。目前,前郭县累计发放贷款2200多万元。”前郭县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人要尚琨介绍。

  如今,长发集团土地流转总面积超10万亩,年产大豆近3000万公斤。去年秋收,魏健特地把80多岁的老父亲接来地里,望着鼓鼓囊囊的豆荚,本不大支持魏健返乡的“老把式”终于点了头,“论种地本事,你现在比我强。带着知识回来,没错。”

  带动——

  “农技推广,有时得慢工出细活”

  “这知识,不光自己用,还得造福乡亲。”在试验田忙活到晌午,吃过午饭,跟着魏健驱车到不远处的周家村。几位村民一早聚在一块,田间地头,一堂农技课就此开讲。

  “啥是大垄双行技术?田垄犁宽,双行种苗。”魏健边说边比划,“为啥要这么整?留出更大空隙,让秧苗喘气,自然长得更好。”用老百姓的话把技术讲得明白。

  “技术是好,可想让村民接受,得花心思。农技推广,有时得慢工出细活。”魏健笑着告诉记者。

  “魏总没事常来转悠,农忙时索性住在村里。”村民王艳香大姐说,施肥料、治虫害、修农机……魏健总是热心帮忙。日子久了,他变成了村里的熟人,逐渐得到村民信任,“魏健说行的技术,咱愿意试试。”

  几年前,长发集团承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的大豆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成立科技推广团队,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截至目前,长发集团已与吉林省648个乡镇建立联系。

  “农技推广,魏总不光讲理论,还管实操。”那头,村民杨志臣接过话茬。去年,杨志臣“打头阵”,率先尝试大垄双行耕种技术。他告诉记者,春耕后、秋收前,魏健常到自家地里,揣把卷尺,田垄高度、垄间宽度、秧苗间隔……细致测量。“新的农技,村民头回采用,难免有各种问题。就得进到田里,帮忙调整。”魏健说。

  “那这技术到底咋样?”有村民问。杨志臣底气十足,“去年试验的地块,产量高了差不多三成,今年咱家准备全面推广。”

  换良种、改技术、购农机,在魏健的带动下,近几年,不少周家村村民的收入翻了一番。截至目前,长发集团在吉林全省建起3处大豆科技小院,辐射近3万农民,帮助千余位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实现就业,累计带动增收超亿元。

  让域外人才“起作用”。2021年起,吉林省制定出台《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鼓励乡村人才与当地农业农村局、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通过入村授课、设置研学基地、承接推广项目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技推广,也需要本村新农人参与。”走村入户,魏健不时碰到想继续学习的村民,他又有了新想法。魏健建起微信群,鼓励有意愿的农民参加成人高考,义务提供报考指导、备考答疑、互助交流等服务。“群里已经有百来人了,别看现在农闲,大家学习可忙着呢。”

  育种——

  “地里稳产增产,要靠农技,也要良种支持”

  “地里稳产增产,要靠农技,也要良种支持。”魏健告诉记者,如今,他与吉林农业大学建立联系,学校万份大豆植株资源库、育种实验室对他开放,新研究的良种则可以到长发集团的试验田试种推广。

  “我要研究地里最需要的东西。”吉林西部,包括前郭县在内,不少地块处于中国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典型分布带,一度“寸草难生”,魏健将目光放向耐盐碱大豆品种培育。

  周末,吉林农业大学,20多平方米的育种实验室里,满眼绿色。“这个盆里是吉农75,目前吉林省的大豆主导品种。”接着,魏健抱起一个塑料大盆,里头种着五六株秧苗,不过小指高,“这是今年新杂交出的大豆品种,表现还行,虽然没吉农75长得高,但根系壮实,耐盐碱。”魏健边说,边将当日种子的生长数据认真记录下来。

  近年来,长发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以大豆育种为主攻方向,完成重大科研项目12项,已培育大豆良种繁育优良品种40个,大豆良种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

  2023年,公司建立的实验室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北方耐盐碱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

  今年,魏健还计划购入豆油、腐竹、豆皮等豆制品加工设备,开拓大豆深加工产业。“和农民一起使劲,把这小黄豆,变成助增产助增收的‘金豆子’。返乡创业,大有可为。”魏健底气十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2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