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0:03:55 来源: sp20241215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深邃宏阔、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在全面领会其思想体系精髓要义的同时,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方法论。
一、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内核。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它首先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而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萌生的思想基础则根植于该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尊崇和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文化自信还来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激发出来的文化自觉。19世纪中叶以降,中华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下,一度面临文明存续和认同困境。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围绕“全盘西化”和“本位文化”论战不断,由此推动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估、扬弃、整合的努力与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百年奋斗,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见,对近现代中国转型艰辛探索的文化反思和文化觉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着力把我们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党的百年奋斗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进程中,书写和创造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培育和铸就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二、秉持开放包容
当今世界,正在形成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然而,这一个“新格局”并不和谐,如果人类社会希望走出当前的混乱纷争局面,就必须批判和摈弃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部落主义,不断推动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展开对话,使每种文化都能自觉地参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和重要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品格和特性,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秉持开放包容,一要承认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目前全世界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0多种语言,形成了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多元世界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保持文化、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同的文化或文明虽有发展快慢之差,但无高下优劣之分,要坚决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二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文化不受外来影响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各种文化、文明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大碰撞、大融合时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让文明交流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三要凝聚共识,美美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通过交流互鉴,促进各种文化、文明既和谐共处又合作共赢,共同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世界和平力量,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
三、坚持守正创新
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的方法论,也是他对新征程上文化工作者必须以“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要求。守正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要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思想之源、信仰之源、力量之源。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必须根据实践要求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坚持培育和践行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合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赓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目标价值的先进性和增强文化创造力的统一。守正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要大力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着力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觉醒,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以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向前进。
(作者赵鸣歧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上观新闻)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