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仓” 感受科技兴农(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发布时间:2024-08-24 11:03:35 来源: sp20240824

  早上8点半,黑龙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庞海云和20多名学生来到了农林实践教学基地,今天他们要在田间上一堂思政课。

  正对着基地门口,是一大片水稻田,稻苗长势正旺。“这块稻田应用了我们研发的智能催芽系统。”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师杜旭介绍,“智能化催芽车间控制系统已累计催芽生产了近3万吨水稻,覆盖了周边的900万亩耕地。”

  “智能催芽有哪些好处?”“新技术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学生们纷纷提问。

  “这套系统不仅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温控精准、出芽快、出芽率高等优势,而且还能提前5至7天播种,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提及技术优势,杜旭打开了话匣子,“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穿过稻田中的小道,一块写着“寒地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的绿色木牌格外醒目。身穿迷彩服的佳木斯大学生物与农业学院副院长刘德江在此等候。

  “大家对猕猴桃有哪些了解?”刘德江问。

  “猕猴桃的原产地是中国,平时我们常见的猕猴桃由于抗寒性差,在黑龙江无法栽培。”农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姜龙洋抢答道。

  “你说得非常对。”刘德江一边抚摸着灰褐色的枝蔓,一边介绍,“这是我跑了24个县市,经过5年的收集和8年的驯化,才培育出的适合在北方高寒地带生长的软枣猕猴桃。”

  介绍结束,学生们还在刘德江的指导下,尝试了绑蔓、修剪枝条、压枝等操作,体验农业技术人员的艰辛与乐趣……

  这堂课,庞海云特地邀请农业科技领域的两名老师参与,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粮食安全思政课。

  “这堂课,大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庞海云跟学生们交流。“我感觉两名老师更像农民!”一名男同学抢答。

  “农业科技工作者常年风吹日晒,非常辛苦。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庞海云说,“过去这里的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流传着‘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的俗语。现在的北大仓,‘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什么呢?”

  “科技进步”“国家政策”……

  “都对,但我想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起到支撑作用的精神力量。”

  “北大荒精神!”同学们齐声说。

  “对,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前辈们才能在沼泽荒原上建起一大批机械化国有农场。”

  “田间地头是最好的课堂,实践的热土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庞海云总结,“大家要静下心、沉下身去感悟北大荒精神,学精悟深专业知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返程车上,记者从庞海云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得知,她还要到桦南县的农业基地调研。当地教育局正和佳木斯大学合作,开展“行走在田野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每次带学生来田间上思政课,都很有感触。就像这地里的稻苗一样,根扎向大地,经受日晒风吹,才能长得高、长得壮。”庞海云望向路边的稻田,微笑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3日 12 版)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