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三个课堂”助推战舰远航

发布时间:2024-11-01 09:01:36 来源: sp20241101

海军广州舰破浪航行。 姜海涛 摄

军港码头,汽笛声声,远航归来的战舰缓缓靠港。机关礼堂内,座无虚席,官兵集中参加南海铁拳“主课堂”理论宣讲辅导。

深海大洋,战舰列阵,一场场实战化训练如火如荼。任务间隙,“品故事、话思想”群众性自我教育“辅课堂”火热开展。

万里之遥,亚丁湾上,执行护航任务的许昌舰破浪前行,“看世界、谈感悟、话自信”故事分享会等“微课堂”穿插举行。

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探索南海铁拳“主课堂”、岸海联动“辅课堂”和铁拳水兵“微课堂”等“三个课堂”分层组学施教模式,助力部队转型发展和战斗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频共振实现教育精准落地——

官兵在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

南国春日,风和日丽。繁忙的军港内,执行完任务的战舰刚刚靠港。军港礼堂内,官兵们济济一堂,认真听讲。

从沿岸近海到远海大洋,从海军的光荣传统到新时代开启历史性跨越新航程,该支队领导用生动的故事阐释理论,用身边的道理拉近真理,把一堂主题为“海军部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的理论大课,讲到了官兵心坎上。

“理论武装离不开大课堂,大课堂是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这是该支队探索打造“三个课堂”分层组学施教模式,利用南海铁拳“主课堂”上大课的一幕。

课后,在支队统一组织下,各舰结合理论辅导,趁热打铁组织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运城舰上,区队长程书容和新兵们开展了一场“心灵对话”。

“青春渴望舞台,奋斗成就梦想。”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级军士长,延期服役5年的程书容,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程区队长的奋斗故事,感染人激励人!”讨论中,新兵们纷纷吐露心声:努力奋斗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实现梦想,唯有“奋斗”;突破自我,才能“圆梦”。讨论后,不少新兵主动写下了申请随舰出海的请战书。

机关基层同步讨论中,该支队组织领导干部重点查找有没有“偏离战斗力标准抓工作”等问题,基层官兵重点查找有没有“战斗精神弱化”等问题,引导大家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推动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深刻检视问题不足。

“‘大课堂’统筹开展、‘辅课堂’精准跟进、‘微课堂’见缝插针,实现了教育的精准落地。”该支队领导介绍,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他们在充分梳理借鉴过去动中抓教经验和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将“教育+实践”一体推进,探索完善“三个课堂”分层组学施教模式。

实践中,他们统筹使用教育力量,组织支队领导、专家学者和各单位主官,围绕教育实践活动分专题备课授课,利用“主课堂”析形势、明思路、立遵循,解决共性问题;动态收集官兵思想动态,精准跟进辅导,对官兵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入解读,各单位副职领导和部门军官借助“辅课堂”拎重点、讲要点、解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结合任务特点,回应基层官兵关切,军士和义务兵见缝插针通过“微课堂”清淤点、疏通点、释疑点,解决个体问题。

“‘三个课堂’分层组学施教模式搭起多维共育的‘力量矩阵’,解决了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效果难落实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教育全时全员全域覆盖,让教育不断走近官兵、引领思想、赢得信任。”该支队领导说。

人员难集中,就打破建制,以点为主、分片协作、分层组学施教;授课效果难保证,就组织优秀政治教员统一备课,集中试讲,择优授课,全程录像,滚动播出;单位高度动散,任务繁重,在随机教育上做文章,把教育内容化整为零,做到三五句话不嫌少,三五分钟不嫌短,确保教育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该支队领导说:“舰艇部队兵撒大洋、动态分散,只有守正创新抓教育,才能跟上部队节拍,打准思想鼓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三个课堂’分层组学施教模式,注重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衔接、与官兵岗位对接,融入官兵工作训练,促进了教育成果转化。”该支队领导说,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组教新老一堂课、咸淡一锅煮”等问题。

精彩纷呈的课堂,精准施教的模式,推动教育在基层落地落实,为提升练兵备战质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形式活起来教育深下去——

教育跟着航迹走,舰行万里不迷航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最近,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焦作舰上,一场“看世界、谈感悟、话自信”故事分享会举行,电工班班长、一级上士黄刚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奋斗故事。

从外单位调到焦作舰的黄刚,刚上舰时对战舰上的装备并不熟悉。但凭着一股子钻劲、拼劲,他对装备零部件和电路图认真学习钻研。短短一年时间,黄刚完成蜕变,从装备“门外汉”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黄刚说,现在距离建军一百年仅剩3年时间,实现既定目标到了攻坚期,我们更需要这种“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无愧于肩负的使命职责。

不同时空,同样场景。前不久,该支队组织“看世界、谈感悟、话自信”故事分享会,护航归来的南宁舰3名官兵代表,结合护航经历分享护航故事。

“接到撤侨任务时,我们争分夺秒。航渡期间,我们把能预想预判的各种特情反复推演,立足最复杂的情况做好准备,只待侨胞归来。”聚光灯下,南宁舰某分队长吴振瑜回想起苏丹撤侨经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当中国军舰矗立岸边,亮出‘接大家回家’的醒目标语时,中国同胞手中挥舞着五星红旗,一边排队等待登船,一边高呼‘祖国万岁’。”吴振瑜说,那一刻,大家热泪盈眶。

那次任务,为了让中国同胞睡得安稳,官兵们腾出床铺,让出被褥,在“门外通道里,一个马扎一个水杯一件大衣一守就是一整晚”,炊事班几乎全天无休,保障大家吃上热乎饭菜。

“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经历过苏丹撤侨,和吴振瑜一样,全舰官兵都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育实践活动的活力来自探索创新,恰当的形式,往往能“一桥架南北,四两拨千斤”,可以让教育内容直达兵心。借助“三个课堂”,该支队充分利用亚丁湾护航、中外联演联训、出国访问等时机,开展“巡回交流会”“水兵访谈会”等活动,组织官兵分批畅谈见闻感悟。

“在实际对比中感受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的伟大变革、开创的伟大时代,让官兵在共话共享、共教共育中笃信笃行‘出国更爱国、出访更爱党’。”该支队领导说。

现地教育、仪式激励、座谈交流……战舰航行到哪里,“三个课堂”就开设到哪里;融入官兵“朋友圈”,赢得网上“话语权”,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独角戏”变成“协奏曲”……官兵群策群力创新方式方法,为教育实践活动注入强劲动力。

教育跟着航迹走,舰行万里不迷航。万里海疆,大洋之上,一艘艘战舰劈波斩浪、勇闯大洋、走向深蓝。

提升服务备战打仗贡献率——

向战聚焦,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打仗需要

前不久,正在海上执行任务的深圳舰,开展了一次备战打仗思想调查,谈到打仗能力有哪些短板时,一些官兵的声音,引起了舰党委的高度关注。

战舰航行至某海域时,该舰领导随机组织了一堂战备教育课。“我们海战胜利靠什么?我们该向战斗英雄学什么?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需要做什么?”观看完一段海战视频,该舰领导一连三问问到了官兵心坎上。

“战场上拼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是军人的血性胆气。”“战斗精神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有了信仰就有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气魄和精神”……发人深思的教育,让官兵们揣着问题听课,带着答案离开,大家对战斗精神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敢打必胜的底气。

“着眼融入‘战’的体系、贯穿‘战’的进程、激发‘战’的血性,形成人员上全员发动、时间上化整为零、形式上反客为主的格局,将教育实践活动全时展开,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和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该支队领导说。

针对部队动态条件下任务重、节奏快、强度高等实际,支队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围绕打仗意识、打仗能力等方面,梳理出“演训成果转化不及时”“成果利用率不高”等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难题。随后,他们结合“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组织开展“作战能力建设大家谈”活动,研究制订实战化训练实施细则,出台加强组训人才培养的务实举措,引导官兵强化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处落。

“任务是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试金石’。”桂林舰某部门教导员符耀木依然记得那次教育课。一次出海训练,符耀木发现一名战士思想“开小差”,但他并未批评,反而在晚点名时,围绕“如何坚守好我们的战位”这个话题,给战士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执行任务中,舰艇某装备突然出现故障,正在值班的下士王涛发现后,立即向上级报告,协同维修人员紧急处理,成功化解险情。在随后的交流会上,王涛说:“这是我的战位,守住我的战位是我的责任。”

看似“无意”教育,实则是精心安排。随后,这名战士找到符耀木,主动承认思想“开小差”的错误,表示今后一定坚守好战位,担负起责任。

向战聚焦,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打仗需要。开展灵活授课和教育实践活动,有力推动了教育落实与演训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推动“教”的主导功能,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强化“践”的主动意识。为进一步深化教育实践活动,该支队广泛开展“我为向战攻坚献良策”“让雷锋精神在深蓝航线上闪光”等岗位实践活动;借助通道、餐厅、学习室等空间,运用报纸、广播等媒介,让教育的触角向战位延伸、向任务拓展。(陈典宏 范恩达 王旭 奉俊贤)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