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缺口与求职无门共存专家解码新职业

发布时间:2024-12-15 05:33:06 来源: sp2024121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许多新职业。我国已经认定了五批、74个新职业,涉及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新的一批新职业已经在路上了,2023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全国开始征集第六批新职业。目前,有429个职业参与申报,征集工作已经进入评审论证阶段,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征求意见、公示和审定后的新职业将正式发布。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新职业吗?这些职业又“新”在哪里,和“旧”职业有何区别?这么多新职业是如何认定的?当热度褪去,就业前景又如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从业者和专家,解码新职业。

  入场

  74个新职业来了

  硕士毕业后,阿林在今年3月进入到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他需要基于数据开发技术,为用户或产品设计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阿林学习的是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出于兴趣,选择了新兴的大数据方向,并自学了相关技能。

  在大数据的“蓝海”中,他还是一个“新兵”,但对于这一职业未来的发展,阿林非常有信心。“就像《数字中国整体建设布局规划》里提到的一样,数字技术和经济、文明等融合,是未来的重点布局方向。”

  当前,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全面展开,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这一职业也于2019年4月由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认定为新职业,成为首批新职业中的一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许多新职业。自2019年开始,人社部等部门已经发布5批74个新职业,第六批新职业正在评审论证中。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首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从业者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普遍具有高学历。同时,基于计算机的竞技项目发展迅猛,电子竞技已成为巨大新兴产业,电子经济运营师和电子竞技员也被纳入新职业范畴。第二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两个领域,备受关注的网约配送员就在其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三批新职业也涉及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员,比如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等健康状况测量和评估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为社区群众提供就诊和保健咨询、代理、陪护等服务的社群健康助理员。在绿色发展理念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第四批和第五批新职业中都出现了绿色职业,比如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

  作为新职业评审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范巍日前做客新京报和千龙网主办的主题论坛时指出,新职业反映了数字驱动和数实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演变、新技术变革,新职业的出现表现了社会变革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向往的导向。

  实际上,对于新职业的认定,并非只在于一个“新”字。据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职业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要被认定为新职业,需要在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向社会公示后,由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

  就业

  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曾提出,新职业信息发布有助于促进就业创业,通过发布新职业信息对新职业进行规范,加快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强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也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多方数据显示,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开辟了多元就业选择。去年7月,全球化智库发布的《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将为青年群体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21-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企业合规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20种新职业人才缺口接近1.2亿人。

  调查显示,劳动群体对于从事新职业多持积极态度。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巴巴钉钉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96%以上的职场人士希望学习新职业,用户对于数字化技能的偏好成为新职业时代的显著特点。数字化管理师、无人机驾驶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成为用户最想学习的新职业。实际上,在74个新职业中,数字职业占比较大。以第五批新职业为例,由数字经济发展催生的新职业有9个,占比最大,包括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

  在近期举办的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北京站活动中,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全国重点领域企业到北京科技大学进行现场招聘,提供了万余岗位,其中包括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运营师、全媒体运营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记者注意到,高新技术领域的新职业薪资较为可观,用人单位释放出积极的求贤信号。比如某科技公司招聘大数据开发工程师,薪资是总包18万左右。游戏行业新职业的月薪也颇具吸引力,比如某游戏公司开出12000-16000元的月薪招聘电子竞技运营师。“近几年,游戏行业整体走势向好,在疫情期间,我们公司的招聘需求甚至出现了增长,这几年我们收到的简历也是逐渐增加。”一家游戏公司校招负责人表示。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职业发展前景,新职业从业者相对比较乐观,职业体验也较好。“从业以来,我发现大数据广泛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而不仅仅服务于管理层决策,使用大数据技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产品更好地服务用户。”阿林说,“当我做的或者参与的项目,被实际应用到线上(上线)后,供用户去使用,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从业体验还是比较好的。”

  李楠也是新职业从业者,他在一家培训机构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为学员提供物联网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帮助学员成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此前,李楠已有10年的技术工程师从业经验,将技术经验传授给有志于进入物联网行业的新人,让他们抢占新职业先机,扩宽就业渠道,他认为很有价值,“我国物联网发展迅速,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也被认定为新职业,这些都是时代为青年群体就业创造的机遇。”

  难题

  难招到人与难找工作

  新职业释放出巨大的就业空间,但人才短缺也是亟待突破的难题。“新的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技术快速更迭而出现的领域,人才需求也增长迅速,供给难以跟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

  青年群体是就业创业的主力军,当下却面临着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边是人才短缺,一边是求职无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与高校毕业生的个人选择和高校专业的适应性有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分析,就个人选择而言,多数新职业诞生于新业态,而新业态中多为民营企业,“当下毕业生就业导向以稳为主,大家都怕风险。”所以,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新职业。从高校专业适应性来看,普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注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有实践机会,很快就能学会新职业所需技能。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对应,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题。

  “这是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剪刀差’。”储朝晖表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很多个体,包括高学历的人,主要学的标准化的普通知识,从普通小学到普通中学,再进入普通大学,但当前社会很需要多样的技能人才。”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一年有1000多万人,但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储朝晖说,“高校毕业生缺乏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职业技能,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同时,部分新职业的权益保障问题也颇受关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约有8400万人从事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这其中就活跃着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从业者,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这一群体工作自由度、自主度较高,劳动者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弱,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较难根据现有法律进行认定,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等义务在具体实践中也有差异,所以劳动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一些新职业从业者面临着工作强度大、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表明,六类新职业受访者中,超过四成(41.8%)每天工作时间在6-8小时,近三成(31.1%)每天工作时长达8-10小时,也有两成(21%)每天工作时长在6个小时以下。小满曾在一家全国连锁的奶茶店当调饮师,她一度觉得自己就是一台“没有感情的调饮机器”。奶茶店的工作不分节假日,小满当时一个月仅有四天休息时间,她每天需要站着工作九个半小时,“早班是八点半到六点半,晚班是中午十二点到晚上十点,中间只有半小时吃饭。”而她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备料、布置前台、检查效期、接单、调饮等方方面面,“真的很累。”

  此外,储朝晖还指出,有的新职业与现有职业之间存在交叠,无法完全体现出新职业的独立性。“比如,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定,这个标准研究我参与得比较多。我发现这一职业与中小学教师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叠,职业边界不够清晰,比如我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具备成为在线学习服务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的。但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回报与发挥空间比这两个新职业更大,进入到新职业中其实是窄化了个人发展的。”所以储朝晖认为,一些新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甚至存在一些市场选择的矛盾之处。

  建议

  应用型本科开设“微专业课程群”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副主任刘明亮曾指出,要把产业端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规格、要求、实践标准,引入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供给端,把平台构建起来。

  2021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新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新职业培训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鼓励培训机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对于数字技术技能类职业,探索引入现代化手段和方式开展培训。广泛组织开展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作用。

  从院校培养的角度而言,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砝码就是手上掌握的技能,要弥补新职业人才缺口,余胜泉认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和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动态调整。“当下,学生被框在自己报考时的专业中,要想跨专业、跨院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存在一定难度。”他建议应用型本科要实施完全的学分制,建设“微专业课程群”。“微专业课程群”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或素养,提炼4至5门核心课组成课程群,面向全校开放,学生修完课后获得微专业证书。余胜泉表示,“这样能充分尊重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意愿,让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选修课,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通知》中也提出,结合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发展,建立职业与教育培训专业(项目)对应指引,修订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内容,增设与新职业对应的新专业(项目),加强新职业人才培养。

  《通知》也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新职业培训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鼓励培训机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对于数字技术技能类职业,探索引入现代化手段和方式开展培训。

  记者观察到,当前职业培训发展如火如荼,在打通教育和就业“最后一公里”上,一些培训机构也在尝试发挥积极作用。李楠所在的培训机构开设了新职业培训项目,联手用人单位,通过小班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输送新职业人才。

  此外,《通知》还要求广泛组织开展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作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就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如全媒体运营、互联网营销等项目。

  针对新职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我国的制度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障等内容做出了详细指导。

  (应受访者要求,阿林、小满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来源:新京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