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09:52:18 来源: sp20241205
天津有片“海”,名为“海”却不见海。
这片“海”,就是七里海。
地处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美誉,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的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初冬时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碧波粼粼、芦花摇曳、鸥鸟翔集。东方白鹳、天鹅、白琵鹭、反嘴鹬等迁徙候鸟接踵而至,与苇海中时隐时现的麋鹿群落,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生态画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如今,沿着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建成了生态文旅观光带、生态农业种植区、生态产业聚集地、生态宜居新市镇,为生态优、环境美的七里海“镶上”产业绿、村民富的“金边儿”。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命名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宁河区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然而,十几年前的七里海却是另一番模样。七里海湿地1992年就被列入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但不合理的开发,使得七里海的“生态存折”一度入不敷出。七里海湿地公园开张纳客,鸟类的天堂变成游客的乐园。同时,湿地保护区内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时有发生。一时间,七里海湿地生态承载力亮起了红灯。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变身湿地公园,显然是触碰了生态保护红线。2015年,已经成为4A级景区的七里海湿地公园,被生态环保部门责令关停。七里海出现的“生态病”愈发严重,2017年7月,被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问责。
河海之变,源于思想引领。宁河区躬身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七里海湿地的重要批示精神为强大政治动力,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下军令状、铺开施工图,一场雷厉风行、声势浩大的生态环保攻坚战全面打响,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全面开工。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七里海生态保护驶入美丽中国建设的快车道。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宁河区精算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三笔账”,绿水青山的“生态指数”、产业发展的“绿色指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从曾经的生态环保“后进生”到如今的生态文明“尖子生”,七里海蜕变重生。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宁河样本”,从一域走向全国。
连日来,记者走进宁河区,环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调研采访,体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宁河方案”,破解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生态密码”,展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范式。
算好“生态账”——
不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
也不能为过“富日子”毁了“金饭碗”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笔“生态账”,算的是当下,福泽的是子孙后代。
10月23日清晨,记者驱车来到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东海管理站,换乘环保巡护车,与巡护员一起踏上了巡护路。
道路两侧灌木深深、苇海茫茫,不时有水鸟从车前掠过。
“七里海东海保护区面积有16.26平方公里,实行全时全域巡护。今年以来,智慧化巡护管理已经实现全覆盖。”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巡护支队副支队长韩克武介绍说。
“苇塘边上的那个设备名叫‘鸟车’,是一台移动式电子观测车,可将迁徙鸟群的变化情况实时传回控制室。”记者顺着巡护员所指方向看去,一台观测设备隐藏在苇塘边,摄像头高高探出,基座上两块蓝色太阳能电池板格外醒目。
“稀客呀!”说话间,韩克武把车停在路边,抄起相机迅速下车,记者猫腰紧跟着他来到一片沼泽地边上。
镜头前方七八百米处,一只黑色的大鸟正在沼泽地觅食。“这是一只成年黑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太罕见啦!”韩克武欣喜地告诉记者。
同行的巡护员张付辉低声念叨:“像黑鹳这样的珍稀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特别高。早些年,根本看不着珍稀鸟类,就连普通的野鸭子都在逐年减少。”
“我是土生土长的七里海镇人,曾见过七里海尴尬的‘面孔’。”张付辉对记者说。
“有多尴尬呢?”记者好奇地问。
“就是这个地方,我家曾经承包了1000多亩水塘。当时七里海苇田割据、水面分包,窝棚一个连着一个。承包户搞渔业生产,投放大量饵料,水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水面,私自把芦苇割掉。老人们常说的‘棒打兔子瓢舀鱼,野鸭飞进饭锅里’的景象,也都成为遥远的故事。”张付辉说,“后来,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启动,村民退渔还湿、退耕还湿,还七里海一片原生态。如今,我守护着七里海,找回了原有的乡情和乡愁。”
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该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找到并不断拓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
从2017年开始,宁河区加快实施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等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
随后的日子,8公里景观带、4公里水上栈道,108处木屋、亭台、码头、吊桥……七里海湿地公园游乐设施被一一拆除,覆土、培绿、还湿,还七里海生态原貌。
排查出的核心区内856座坟茔全部完成外迁;6.84万亩土地全面流转并实施封闭管理;堤埝和种养设施全部拆除,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
紧接着,80公里的干支及外环渠开挖疏浚,2万余亩鱼池堤埝拆除,1.2万亩自然和人工辅助植被得到恢复,4000亩苇地旋耕复壮补栽……一系列的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实现了人与自然双向重塑、双向共享。
针对生态保护管理权责不清、部门协调复杂等问题,宁河区系统重构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将原七里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整合组建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取消“建设”、强化“自然”,这不仅仅是机构名称的变化,更是生态环保理念的提升。
苇海麋鹿现,平湖万鸟飞。
经过科学修复和精心保护,七里海生物多样性呈现良好态势。
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采访时,记者遇到正在野外调研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大鹏。赵大鹏多年来一直从事野生动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麋鹿野化放养是他近年来研究的新课题。
赵大鹏说:“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俗称‘四不像’。据《七里海志》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七里海就有麋鹿活动的踪迹,后来因环境变化而绝迹。如今,七里海麋鹿群落的野化放养,不仅有利于提升麋鹿的自我维系功能、壮大基础种群,同时对七里海湿地维持平衡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也起到重要作用。”
“看,麋鹿来啦!”说话间,远处芦苇荡出现了一群膘肥体壮的“四不像”。
“一共有9头麋鹿,这是一个小群落。长着鹿角的是成年雄鹿。”站在苇塘边,赵大鹏介绍说,“七里海湿地是麋鹿的天然食堂,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丰富的食材。研究麋鹿的食性和食谱对于保护这个物种至关重要。据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观测,目前的麋鹿种群已达到31头。”
七里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停歇地。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会用翅膀来“投票”。
据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观测,当日已经有上万只候鸟飞临七里海湿地,其中,东方白鹳、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超过2000只。
如何保障这些迁徙候鸟能够在七里海“驿站”吃得饱、休息得好呢?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田秀静现场答疑解惑:为了迎接大批候鸟的迁徙过境、确保食物充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半年前就进行了保育放流,投放鱼苗虾苗22万尾,还有3750万尾河蟹苗。近日,工作人员又对保护区内的水域蓄水量进行了调控,深水区满足游禽游弋,浅水区适合涉禽觅食。
《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明确了将七里海湿地打造成全国湿地生态修复样板、国际知名鸟类栖息地与国际古海岸湿地科普教育基地的目标。
田秀静介绍,今年以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突出发展以科考、科普、科研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活动,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推介自然保护区公益科考项目。前不久,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利用东海水库清淤固堤工程,对库区鱼类进行了科学间捕,随后将其中的鲢鱼、鲤鱼等大鱼进行了公益拍卖,拍卖所得近18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湿地生态保护。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东海与西海,以潮白新河为界。毗邻西海的七里海大道人行过街天桥,作为湿地保护区附近的制高点,兼具观景台的功能。
“你们看,远处那一片水域,曾经是七里海湿地公园的观光栈道,早就拆除了,如今被芦苇海所覆盖。”站在天桥上,向北眺望七里海湿地,宁河区委书记白凤祥深有感触地说,“七里海确实是一块‘金字招牌’,我们不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但也不能为了过‘富日子’而毁了‘金饭碗’。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七里海不仅是宁河的生态地标,也是天津的生态明珠,更是美丽中国的生态品牌。这些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七里海湿地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生态立区,算生态账、产业账、民生账。同样一片‘海’,不一样的靠‘海’吃‘海’,我们今天捧起‘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武建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七里海湿地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是京津冀地区温度、湿度、空气和水质的最好调节器,在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以及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修复七里海湿地,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要求,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组数据晒出了七里海绿色家底: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49.2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原有面积44.85平方公里,修规后核心控制区达到70.08平方公里;
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亿元,高标准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
12.4万亩芦苇、土地、水面实现了集中保护管理,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
七里海水质大幅提高,均已达到国家V类标准要求,区域内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由2500个增加到10000个;
鸟类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现在的258种,停留数量由每年20万—30万只增加到40万—50万只,10多年未见的如东方白鹳、白琵鹭、震旦鸦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重返七里海;
湿地野生植物种类增加到16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实现野化放养,全球唯一的白麋鹿现身此地,形成原生动植物多样性新生态;
发布《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首创的单个保护地监测指标体系,为全国的湿地监测管理提供样本与参考。
算好“产业账”——
生态与产业双向赋能,
“绿色颜值”转化为“金色产值”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一笔“产业账”,算出了高水平保护的生态增量,自然生态的“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色产值”。
宁河区是生态大区,包括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在内的重要生态空间总计323.4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宁河区坚持在盘活存量中做大增量,在农文旅融合项目中突出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土地多元使用效益。
宁河区区长惠冰说:“宁河区实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农业是一篇重要文章。农文旅融合发展,是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的‘压舱石’,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助推剂’。我们积极探索‘生态+’的发展模式,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反哺生态优势,不断提升生态承载力、生态竞争力、生态吸引力、生态发展力。今年投入运营的贝贝生态农场,就是一个盘活生态资源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增量的典型案例。”
贝贝生态农场地块紧挨着七里海大道,是原郊野公园闲置7年的存量资源,占地567亩。园区里有大片的芦苇,水面与七里海湿地水系相通,被当地村民称为“微缩的七里海”。
今年年初,地方政府引进第三方公司进行项目开发。短短90天,贝贝生态农场就建成并投入运营,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收入约2000万元,成为宁河区文旅业新晋网红打卡地。
贝贝生态农场的投资方是来自浙江的企业家陶正勇。10年前,他参与了“七里海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后来,为服从国家绿色生态发展战略,保护修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不得不与七里海“分手”。
去年,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陶正勇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天津乡村的文旅产业。这一次,宁河区盘活存量资源,伸出的是绿色招商橄榄枝,开启了生态招商大幕。陶正勇的山海情被重新点燃,实现了与七里海新发展理念下的再次“握手”。
这一次重回宁河,陶正勇看中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修复后的七里海为文旅产业带来生态高附加值,同时政府部门的服务贴心细致,特别是在生态环保政策法规方面逐条逐项研究落实,让投资人着实吃了“定心丸”。
贝贝生态农场处处体现自然生态理念。主干路没有硬化处理,铺装的是碎石;水上观光栈桥,也全都是纯天然木质结构;园中的山坡、林地,基本上是郊野公园原貌。
走在七里海大道上,遥望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陶正勇感慨万千:“同样是搞项目开发,思想引领让结果大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发祥于浙江,我作为一名浙商,更应做践行‘两山论’的表率,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也让更多的金山银山回馈绿水青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盘活存量资源不仅有贝贝生态农场这样的大体量,村镇小地块儿也能盘出价值来。
深秋时节,俵口镇后辛庄村青龙湾故道芦花盛开,一阵风吹来,摇曳成一首最美的诗——芦荡深处别有洞天,芦花似雪、庭院静谧。
“芦花里”民宿就坐落其中。这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李白的诗句“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知道这个地方原来是做什么的吗?”俵口镇党委书记刘国华神秘地问记者。
看着眼前的红墙、绿地、乌篷船,记者怎么也猜不透民宿的来历。
“想不到吧,这儿原先是个废弃的水利站,30多年前建的。今年,我们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发行专项债,打造了这个民宿。”刘国华说。
紧接着,刘国华跟记者细数起镇里的优质项目:“全镇通过对存量资源的梳理,开发出红色研学、渔趣园等项目,再融合羊圈咖啡、兴家民俗博物馆、果蔬采摘园,把全镇的生态旅游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链。仅‘重走方舟路’一个项目,自去年5月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余万元,同时吸纳本地就业人员100余人。”
通过持续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宁河区将七里海的生态效应辐射全区、纵贯一二三产业,盘活生态资源存量、赋予生态产业增量。今年以来,以“重走方舟路”为代表的“生态+文旅”、以七里海半程马拉松为代表的“生态+体育”、以宁和稻香生态园观光游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方兴未艾、异彩纷呈,赋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稻田成为艺术品,丰收带来文旅热。
在七里海镇宁和稻香生态园,主题为“庆丰收 促和美”的巨幅3D稻田画今年“火出圈”。以稻田作画布、以秧苗为颜料,画面上由东方白鹳、河蟹、麋鹿、稻穗、谷仓等多种创作元素构成一幅大美七里海图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10月24日,稻田画以50798.39平方米的面积,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证为世界最大3D稻田画。
稻田画的热度还没过,稻田蟹又迎来了大丰收。
“2000亩稻蟹混养田,河蟹亩产15公斤,一亩地比单种水稻多卖1000元,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这条路走对了!”生态农场的水稻、河蟹还没收完,市场销售的订单就排满了,这让生态园负责人李国志感受到了生态农业的勃勃生机。
据宁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曾祥涛介绍,借助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境内5条国家一级河道、12条二级河道的水质显著改善,劣V类水体全部清零。目前全区淡水养殖水面5.4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达到20.7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5.8万吨,生产和生态实现双赢。
随着七里海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宁河区涉农产业竞争的焦点从传统农业生产转换到了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芯片”农业的赛道上来。宁河区拥有全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依托产业园龙头企业,宁河区推动米上牌、蟹上环、猪上市,目前有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9个、“津农精品”品牌20个、农特产品40余个。在换新水产、天祥水产、原种猪场等“国字号”良种场带动下,建立起种稻、种猪、种鱼、种蟹、种苗5大种业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种业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
毗邻七里海生态廊道,产业发展自带绿色基因。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南10公里,是天津未来科技城。这是同北京、武汉、杭州并称的全国四个未来科技城之一。宁河现代产业区是未来科技城六大组团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6大主导产业。
“产业区对入驻企业拉起了生态红线。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效能低下的项目一律被设为红灯项目,利税再多也坚决不允许入驻。同时,产业区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进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全方位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宁河现代产业区管委会主任闫伟说。
天津泰正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汽车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该企业在宁河现代产业区布局新能源领域项目,新建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今年10月正式投产。
“产业区发展定位与我们不谋而合,园区形象与企业形象直接关联,生态门槛提升了我们的企业品质形象,这也是我们选择落户宁河现代产业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津泰正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静说。
立冬过后,天气渐冷。在七里海大道以南,计划总投资约122亿元、规划总面积5.15平方公里的“小七里海”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这个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芦苇洲公园、稻香美村、低碳绿坊三大板块,推动宁河区“绿水镶金边儿”工程提质升级。
算好“民生账”——
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随处可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笔“民生账”,算的是绿色生活方式,算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福利。
生态好,生活才更好。这些年,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多期待。
秋日的暖阳照在兴芦公路上。记者从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驱车前往俵口镇兴家坨村采访。
道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村口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村边河塘中畅游觅食的水鸟、村子里参天的百年古树、院落旁垃圾分类投放箱,一幅新农村绿色生态图景展现在记者眼前。
由于与七里海湿地接壤,前些年,村里的“能人”承包水面养鱼养蟹、建起了水上游乐项目、办起了农家乐,钱是赚了,但生态却遭了殃。
“生活垃圾到处都是,河里的水都是臭的,小鱼小虾全都不见了!”提起当年,村民们连连摇头。
从2018年开始,一条生态红线穿村而过,兴家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里海湿地要修复,村民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变。
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全胜打开了话匣子,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里铺设地下管道,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取消土暖气,用上清洁能源,兴家坨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生态美’的大变样。”
“村民最受益的还是‘厕所革命’。如今,旱厕在兴家坨村已彻底成为历史。”
“旱厕改水冲,不稀奇呀!”记者插话道。
“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我们用的是负压式厕所,跟高铁上的一样!”马全胜拦了记者的话,很是自豪地说,“按钮一按,直排村外污水集中处理站。液体部分经过净化处理,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准入河道标准。固体部分经过加工成了有机肥料。”
“在村口确实看见了一座污水处理站。”记者说。
“那是其中一座,村子周边一共有两座污水集中处理站,能够满足全村的污水处理需求。”马全胜回应。
目前,宁河区已经建成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真空负压污水收集系统。
生活因生态而改变。兴家坨村村民杜云春今年67岁,生态红线划定后,他家里的4亩耕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每年拿流转费。杜云春还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他跟记者粗算了一笔账,不用种地了,这两年反而比以前收入更高。每亩地1000元的流转费,再加上当保洁员的工资,年收入比之前种地还多两万元。
“我们兴家坨人,幸福着呢!”杜云春冲着记者喜滋滋地说。
幸福生活也不仅仅是在兴家坨村。
11月3日,一股冷空气来袭,津城气温普遍下降。
记者来到潮白新河畔的洛里坨村,走进村民李树安家的院落,宽敞的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利落。
“冬季取暖,咋办呢?”
“现在都是燃气入户,取暖、做饭都靠天然气。”
说着话,李树安把记者让进屋。
门口墙壁上有一个天然气炉热源控制箱,沿着墙边是一组暖气片,暖气管连接每间屋子。
“我家一共70平方米,冬天每月取暖费大约300元,挺合适的。清洁能源不仅让空气质量好,咱自家屋里还干净呢!”
目前,宁河区已经基本形成了清洁能源集中供热体系。其中,城区及潘庄镇、造甲城镇居民楼热电联产占比96%、燃气占比0.8%、地热及其他占比3%。今年入冬前,当地政府部门还对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村落的老旧管网和燃气站进行了提升改造,让七里海的天更蓝,让群众过冬更温暖。
来自宁河区生态环境局的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全区煤改燃的普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向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得到满足。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宁河区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2.8%,2022年较2020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3.3%。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不仅有当下的举措,也有长远的打算。借助生态资源,宁河区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将生态改善与富民增收、生态宜居相贯通,努力实现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
采访中,洛里坨村小学北侧一处崭新的院落引起记者的关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雨良告诉记者,这是新落成的俵口镇养老服务中心。
走进院落,庭院回廊、青砖灰瓦,呈现的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建筑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
“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也这么亮眼!”记者感叹道。
“嗯呢!俵口镇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已列入宁河区今年20项民心工程。这块地原来是村文体活动中心的空地,我们盘活存量,因地制宜修建了养老服务中心。”张雨良说,“养老服务中心规划设计30张床位,投入使用后,附近村里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村里设置养老服务中心,还能有效提升集中供养、失能照护服务的能力。”
记者从洛里坨村驱车,过潮白新河左堤、沿七里海大道向东行驶。道路左侧,“七里海洪春小院”的招牌格外醒目。当地村民介绍说,这是附近最火的网红农家院。
“走,进去参观一下。”记者走进这家网红农家院。
洪春小院紧邻七里海大道,名为小院,其实一点儿也不小,院子集垂钓、休闲、餐饮于一体。虽不是节假日,但依然顾客盈门。
“以前农家院一年就火一个月,跟钓河蟹同步。现在借助七里海这张生态名片,区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我的小院实现了一年四季经营。今年国庆假期,还创下了单日营业额10万元的纪录。好生态带来好生活,我们端着‘金饭碗’盛满‘生态饭’。”洪春小院老板付乃忠,聊起经营秘诀津津乐道。
付乃忠是造甲城镇付家台村人,从小在七里海边长大,对这片“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退渔还湿、土地流转,虽然拿着流转费,但付乃忠一直琢磨着找个好营生。乘着生态游的东风,洪春小院的“生意经”越念越兴旺。
“我自己掌勺,小院的主打菜都是七里海的传统菜。”付乃忠拿着菜谱跟记者说。
在洪春小院的带动下,周边集聚了30多家农家院。今年,付乃忠又在院子里开辟了田园集市,专门售卖附近村民自家的农产品。
按照《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和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进度,到2025年,将完成生态移民搬迁。这项工程进展如何?
从天津市区沿津宁高速前往七里海,出北淮淀高速口,就能看到一片风格迥异的建筑群,那就是北淮淀示范镇,也是七里海生态移民搬迁的主要区域,涉及七里海周边3个镇6个村3.5万人、1.3万户。
示范镇总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8000多套安置房已经竣工,幼儿园、学校、卫生院、公交站等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今年秋季,优质教育资源先期进驻示范镇,宁河区英华实验学校如期开学。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办学校,400名新生在新校园开启新的学习生活。
北淮淀镇乐善村村民冯大伟的儿子就在英华实验学校上七年级。这些日子,冯大伟就不止一次去示范镇探望“新家”。
眼看着要住新楼了,心情大不一样。
冯大伟合计着,搬到新家后,孩子上学就更方便了,从新家到学校步行也就几分钟。他经营了十几年的小饭馆,离着示范镇也不远,“等到周边的街坊邻居都入住了,我的生意会更好!”冯大伟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近几年,结合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宁河区以七里海湿地作为支点,把周边29个自然村全部打造为市级美丽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有了美丽乡村和宜居环境,当然也就有一些村民打算留在老村子,毕竟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故土难离。搬与不搬,是个人的选择。宁河区本着“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尊重广大村民意愿,分层分类统筹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
“新家是精装修,把家具和家电带过去,就可以入住。”“全家人都盼着快点儿搬过去,盼望已久的楼房梦就要实现了。”“听说住高层的还能看得见七里海湿地呢。”愿意搬迁的村民都对新家充满了期待。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当今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赛道上,接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接力棒,永续保护好七里海这块“璞玉”,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下七里海人的共同心声。
河海无言,生生不息。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新“十大工程”已经启动。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七里海的“生态账本”会愈加厚重、“产业账本”会愈加殷实、“民生账本”会愈加暖心;绿水青山的颜值更高,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记者手记
行走七里海大道
汪伟
从暮秋到初冬,短短一个月,记者先后5次赴宁河区、2次深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进行调研采访。每次前往,七里海大道是必经之路。
这条大道上,留下了七里海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的足迹。从道路东边的现代产业区,到道路西头的稻香生态园;从路北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俵口镇美丽乡村,到路南的贝贝生态农场、北淮淀示范镇,一条大道,风光无限。
这是一条绿色大道,丰富生态资源厚植绿色家底,提亮了七里海的绿色“颜值”;这是一条金色大道,绿色低碳产业焕发勃勃生机,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金色“产值”;这更是一条幸福大道,乡村宜居、百姓和美,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道路的选择,源自思想的引领和理念的坚定。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关键是要把方法搞对头。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打好生态资源优势这张好牌,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两山”“两化”转化通道和有效途径,把蕴含在绿水青山中的财富价值挖掘出来,转化为生产力和发展优势。
宁河区依托“七里海”这张生态名片,盘活生态家底,做足绿色文章,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下真功夫,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到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这场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积极探索,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具体实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连日来,从巡护员韩克武发现珍禽的喜悦中,从浙商陶正勇七里海投资兴业的绿色情怀中,从村民冯大伟开启美好新生活的满满期待中,从区委书记、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三级书记”共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举措中……我们读懂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这份生动样本。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新征程、新使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行进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赛道上,七里海人步履坚实、信心满怀。(本报记者 汪伟 张立平 本报记者 汪伟 摄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