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3:40:45 来源: sp20241102
10年来,长江水、淮河水、黄河水等水系构筑起的纵横水网,由一渠清水串连,铺陈在东方大地上,连接起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3个地级市和其辖内的101个县(市、区)用水需求,惠及沿线超6800万人。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通水10年来,东线一期工程累计抽引江水400多亿立方米,调入山东省水量61.4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受水区缺水问题,受益人口超6800万人,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长江水“涌现”趵突泉
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发展命脉线
“我们将南水北调抽调上来的水,蓄在卧虎山水库,干旱时放下去,沿山而下补充地下水脉,保持趵突泉持续的喷涌。”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高德纲这番介绍,形象展示了“南方水、北方用”的一个细节。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到达鲁北,一路向东到达胶东半岛,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打通了长江干流向北方调水通道,初步构筑了东部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
在江苏,东线一期工程完善了江苏省苏北调水工程体系,形成双线输水格局,实现江淮联调,提高沿线供水保障以及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等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
在山东,东线一期工程联通山东省调引长江水的渠道与胶东半岛的供水大动脉,构筑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的“T”型骨干水网,改善受水区供水格局,促进了“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总体格局。
进而辐射京津冀,东线一期工程向北延伸,相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成为当地重要补充水源之一,助力华北地下水综合治理,实现京杭大运河百年来水流贯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利用独有地缘线路优势,东线一期工程成为华东、华北地区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命脉线。
守护安全的“救命水”
超6800万人的供水生命线
“在没有饮用长江水以前,人们喝地下水,含氟量大,村民普遍有黄牙病、脚后跟疼。自从南水北调工程过来后,用上了长江水,口感好,没水垢,作物生长好。”说起南水北调,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庞庄村的张金云忍不住打开话匣子。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2015年底,长江水从南水北调东线大屯水库工程进入自来水厂,武城拥有了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供水,改变了千百年来本地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供水量有了保障,为农业灌溉节省了黄河水,更保证了全县居民的饮水安全。”武城县委书记张磊说。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有效缓解了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受水区内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苏皖两省受水区农业供水保证率大幅提高。2016年3月10日,东线一期工程调引长江水到达山东省最东端威海市,规划供水范围全部覆盖,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
2014至2018年,山东胶东半岛发生连续干旱,2016年烟台、威海、青岛和潍坊4市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性水危机。东线一期工程向胶东4市实施了4次抗旱应急调水,工程不间断向胶东地区供水893天,为胶东地区调引长江水、黄河水25.06亿立方米。2023年6月,南水北调刘山站、解台站圆满完成抗旱调水任务,向淮海大地调水1.13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徐州地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以及不牢河沿线航运水位。
把水从多的地方引向少的地方,东线一期工程由此在防汛抗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境内新建工程中,70%具有兼顾区域防洪排涝的功能,排泄区域洪水总量超110亿立方米,为保障苏北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事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黄河发生严重秋汛,位于黄河流域的平阴县遭遇了60年不遇的洪水,境内浪溪河泄洪道受黄河顶托,面临着无法向黄河泄洪的困境。关键时刻,东线一期工程及时为浪溪河泄洪1087万立方米,保护了平阴县近9万亩农田,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一处滞洪区,2021年首次利用南水北调工程从东平湖向南四湖分洪,同时还利用济平干渠、穿黄河工程分泄,累计泄洪3.07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洪压力,保障了受水区用水安全。
据了解,10年来,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累计分泄洪水5.94亿立方米,为台儿庄城区排水800余万立方米、为小清河干流分洪600余万立方米,为南四湖多次补水超3亿立方米。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的靓丽风景线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极危物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据估计,青头潜鸭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5000只,而南四湖现有约400只。此外,毛刀鱼、桃花水母等对环境水质要求很高的生物也相继在南四湖中出现,南四湖优越的生态环境可见一斑。作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上的重要湖泊,南四湖通过“治、用、保”并举的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思路,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近25万亩,修复自然湿地23余万亩,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80余种,水质由V类和劣V类提升到Ⅲ类,一举告别 “酱油湖”之称,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
10年来,东线一期工程为解决受水区水生态、水环境长期性累积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向沿线生态补水约11.9亿立方米,工程受水区的水域面积由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万平方公里,面积占比由6%增加到8%,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明显,林草地面积增加了126平方公里。
想要生态好,治污不可少。东线一期工程为沿线环保治污工作发挥了强力的推进作用。沿线地方政府实施471项治污工程,江苏、山东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均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每年约平均削减COD入河量48.9万吨、氨氮入河量4.9万吨,COD和氨氮入河总量减少了85%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由3%提高到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也直观体现。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过去长期面临着地薄人穷的发展困境。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2020年泗水县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探索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据泗水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丹介绍,泗水县以发展生态产业来保持流域内水质稳定,保障了入泗河的国控断面水质达到了Ⅱ类水标准。如今的泗水县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高效农业。
沿线看去,东线一期工程增加了沿线河湖水网水体流动力,改善了江苏段里下河腹地水质,助力白马湖等湖泊退圩还湖,助推徐州境内潘安湖、安国湖、大沙河西等生态湿地建设。里运河、中运河、古黄河等干线和支线河道被打造为风景秀美的城市景观河道,淮安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煤都”徐州市依托碧湖、绿地、清水打造成为宜居的绿色之城,建设美丽中国的画卷徐徐展开。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国内第二条“黄金水道”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受益于东线一期工程的水量保障,目前京杭大运河的全年通航里程达877公里,大大提高了区域水运能力,成为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让京杭大运河的水流动起来,实现南北之间各类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畅通流动,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水安全保障。
东线一期工程在江苏境内新开河道17.96公里,改善航道92.45公里,提高了金宝航道、徐洪河等一批河道的通航标准和通航等级。山东境内,新增通航里程62公里,打通了东平湖与南四湖的水上通道。
依托这条“黄金水道”,济宁市以运河为轴,建立了7座内河港口,形成物流加工、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内河经济新廊道”,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其中最大的梁山港迅速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西煤东输、北煤南运、南货北调、集装箱运输”的大型航运物资集散地。2021年4月正式通航的梁山港,让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在梁山县“牵手”,打造了“丰”字形多式联运的大通道,2000吨级货船、万吨级船队可从梁山港直达“长三角”。2022年,梁山港实现营收156亿元。 (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景远)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