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21:53:03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昭通3月18日电 (黄兴鸿)“老一代竹编师主要编织生活用品,我们年轻一代则不断研究市场推出一系列工艺品。”18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朝秀介绍,绥江竹编工艺品销量逐年攀升,并带动该县一大批从业者实现增收。
图为袁朝秀展示她正在编织的平面作品“大展鸿图”。黄兴鸿 摄绥江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缘,金沙江南畔,肩挑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巨型电站。该县还是竹的海洋,60万亩竹林郁郁葱葱,竹笋、竹材、竹编为当地民众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诗作中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绥江人栽竹、喜竹、用竹,将竹子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绥江,簸箕、撮箕、背篼等许多生产、生活用具都与竹子息息相关。”绥江县文化馆馆长杨莹介绍,该县竹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一批技艺精湛的竹编艺人。2017年,绥江竹编被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共有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三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
图为袁朝秀穿梭经纬,编织平面作品。黄兴鸿 摄“我爷爷是绥江有名的篾匠,经常热心帮邻居免费编生产、生活用品。”43岁的袁朝秀介绍,绥江竹编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分偏工艺价值的平面竹编和重实用价值的立体竹编两大类。
9岁起,袁朝秀跟随自己的爷爷学习竹编,竹编涉及选竹、砍竹、破竹、编织等工序。袁朝秀称,需要体力又考技术,平面竹编难于立体竹编。
“我之前在绥江一家保险公司上班,闲暇之余在家编簸箕等用品增加收入。”袁朝秀介绍,2008年,她参加绥江县第一期竹编技师培训班后,掌握更多平面竹编技能,随后成为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特聘技师。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绥江竹编,2012年,袁朝秀离校创业,并培训绥江及周边民众竹编技艺,现在徒弟逾1万人,部分徒弟与她长期合作提供产品,部分徒弟成立自己的企业不断做大竹编产业。
近年来,袁朝秀编织了“中国百帝图”“百福图”“碧水长流”等一大批佳作,参加不少展览会,作品深受市场欢迎。“一双巧手穿梭经纬,她将普通的竹子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乍一看还以为绘画上去的。”杨莹对袁朝秀的作品赞不绝口。
图为袁朝秀整理待售的立体竹编作品。黄兴鸿 摄最近,袁朝秀正忙着编织名为“大展鸿图”的作品。她介绍,会使用到上万根竹丝,部分竹丝需要进行上色。
袁朝秀介绍,去年她共销售1万余件竹编作品,价格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作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其中平面竹编年销量呈30%在增长,2024年将开发竹编电脑包等系列新品,竹编作品销售量预计逾2万件,带动更多民众增收。
据统计,2023年,绥江竹产业惠及4.8万人,其中竹笋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3亿元。该县将大力发展壮大竹产业,力争2025年实现年产鲜笋5万吨以上,竹材10万吨,培育一批竹编企业,使综合产值达15亿元。(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