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4:57:53 来源: sp20241223
网络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这些操作在网上被称为“文字讨好症”。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某脱口秀演员发布的一条动态,引发许多人的共鸣。(见1月6日《中国青年报》)
线上聊天已经成为人际交流的常态。很多时候“文字讨好”是一种无奈,即为了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理解偏差甚至产生误会的可能。
有调查显示,信息传递的构成是7%的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肢体语言。有社会学家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在于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在线下场合,人际交流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情、腔调、语气等来辅助,从而确保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被清晰、准确地传播出去。而线上聊天时,一方不能直接感受到另一方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附加信息”“增值信息”,双方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和符号来理解。但面对同样的文字和符号,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为了更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人们不得不在文字和符号上进行修饰和包装。就此而言,“文字讨好”是互联网沟通模式下的一种产物。对于这种互联网社交方式,不必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每个人都渴望被世界温柔相待,在互联网世界沟通交流时同样如此。“文字讨好”至少传递出一种友善、利他的态度,与人为善也好,推己及人也罢,每个人都有情绪情感需要被他人尊重、认同。有时,通过线上聊天可以更便捷、高效地传递自己的观点与诉求,同时避免一些线下沟通时可能出现的尴尬、不便。
人与人之间熟悉的程度不同。面对知根知底、互动频繁的“强关系”,“文字讨好”通常没有多大必要;而面对一些平常接触不多、联系不频繁的“弱关系”,必要的尊重和礼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有助于让自己更容易得到对方的接纳与理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有效、得体的沟通,是对彼此情绪价值的尊重与回应。不管采取何种社交表达方式,既清晰精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尊重对方的情绪情感,才是应有的模样。
杨朝清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