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5:30:04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社 北京1月18日电 题:侨乡青田筑博物馆群“培土”乡村艺术生态
作者 刘洋
在县里做博物馆有出路吗?2020年,考察了全国上百个博物馆的白明在接到老师贾方舟的电话后,第一反应是“有热情,但难做”。
2024年,在青田东堡山上,施工队正按着图纸修建石雕博物馆,工程最快预计年底完工。当记者问到对项目前景的看法时,清华大学美术长聘教授白明的回答是“虽缓慢,但有未来”。
白明对青田的初印象源自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青田石印章、石雕和各类传统工艺美术品。青田石颜色丰富,具有温润之感。古老县城里的手艺人以考究的工艺将青田石琢磨成写实而尚意的作品,使其成为丽水“三宝”之一。早年离乡打拼的青田人也常将青田石作为家乡“名片”送给异国友人,寓意和善幸福。
“侨商将青田石及其工艺品带向了世界各地。这些文化‘特产’为他们带来了声誉和自豪感。”白明说,随侨商奔向四海的青田石敲开了侨与他人交往的门,滋养着侨商新的生活圈。葡萄牙华侨刘建武感念这一块块凝聚着乡情的石头,希望建立博物馆群诉说文化情怀,这便是青田博物馆群项目的由来。但怎样做才能让一个区域性的艺术项目真正赋能当地发展呢?
在与刘建武交流了博物馆群项目的设计想法后,白明跟随贾方舟开始了考察之路。一个2000多平方公里的县城满是欧式建筑,50多万人口有超过30万在海外打拼。走在街上,看着满头银发的老人品咖啡、吃火腿,嘴里念叨着味道是否地道,白明觉得生动有趣。各色文化的杂糅共生体现于人们生活的微小之处,这在白明看来既动人又具“未来性”。
“不少博物馆局限于挖掘当地的历史,县里的博物馆就只讲县里的往事,这是一种封闭式思维。”白明认为,沉浸在对过往的梳理中只会让博物馆的“能量”越来越小,成为一个死气沉沉的“摆件”。青田石资源历经千余年的开采已接近枯竭,但以它为起点带来的文化交流对生活方式、美育教育、商业理念的改变仍在继续。博物馆群则是变迁的诉说者,向归家的侨胞和他乡的来客讲述艺术作品的新创意以及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认知。
依照青田文化交融的特性,贾方舟作为青田博物馆群总馆长规划了石雕、陶瓷、红酒、咖啡等博物馆,形成青田东堡山文化产业园,以博物馆群带动旅游及酒店服务,并发展康养产业。出任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的白明对首个展览做出了设想,他将其取名为“青的世界”,展现由古至今,青田文化与世界他国文化的互动。
“文化艺术项目是一项‘培土’工作,难以量化计算。”白明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乡村文化艺术活动让更多非中心城市的人近距离接触不同文化色彩,以往需要到大城市看的展览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并非作秀,而是要集合多方力量,挖掘不可拷贝的特色制定相应策略。
白明认为,一次展览或可以盈利,但艺术项目的长期效益并非依靠单独的展览完成,而是通过展览主题的更新、多元媒体的使用、服务品牌推广等,形成艺术生态,让当地的文化艺术始终具有生命力,如同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一般,不断滋养乡村发展。(完) 【编辑: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