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9:55:35 来源: sp20250107
作者:李臻
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其中就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升为战略任务,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认识把握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突出特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家国一体。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和结果。同时,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也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更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本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并就此作了系统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多元一体格局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牢牢把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我们党的一贯坚持的文化立场,也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一对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更多问题。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因此,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离不开认同的力量,长远和根本的要靠增强文化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要着眼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立足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研究,通过理论上的成熟和坚定,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民族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重要生力军。要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始终把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在全社会、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特别是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各民族都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这是月亮和星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件事一定要大张旗鼓做起来,持之以恒做下去。”
准确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做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亲自调研考察广西民族博物馆、赤峰博物馆、和顺古镇、云冈石窟、布达拉宫、八廓街、承德避暑山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交河故城等多处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还先后对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格萨(斯)尔》、特色苗绣、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玛纳斯》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本末倒置。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内涵,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全面把握涉民族宣传的重要性和规律性,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要全面把握民族领域宣传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规律,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提出了“四个大力宣传”: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民族领域宣传工作的形象概括。关于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四个讲清楚”: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在多渠道多形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不实舆论、负面舆论、有害言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明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编辑:刘湃】